□吳國柱
2019年11月1日,《湄洲日報》發表吳偉鋒《全球首尊高3.23厘米媽祖像亮相莆田工藝美術城》一文,摘錄:“林建軍說,莆田有世界上最大的紅木、翡翠、黃金、硨磲等媽祖像。為了在新時代更好地弘揚媽祖精神,傳播媽祖文化,他發揮自己所長,創作出世界第一尊僅3.23厘米高的迷你木質媽祖像,獻禮第四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
2022年12月19日,莆田僑鄉時報社新媒體中心發布(來源:莆田旅游網)《世界上最大的如意木雕、最小的媽祖木雕,同時亮相湄洲島》一文,摘錄:“而在左邊的木雕區展示有世界上最小的媽祖木雕,也是由莆田木雕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建軍帶來的精微透雕,高度僅3.23厘米,令人嘆為觀止。”
2020年2月,《服裝學報》發表李乃翹、李蓓蓓《基于民間信仰的媽祖塑像服飾特點》論文,摘錄:
由于明代中后期商品經濟的出現,人們追求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也隨著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的改變而發生變化,
形成一股追求艷麗、慕尚新奇及開放不拘的風潮。明代媽祖塑像承襲明早、中期以來的造像風格,并在此基礎上有所變化,寫實性與裝飾性結合,現實性與理想性統一。明晚期媽祖彩繪木雕坐像如圖10所示,圖中媽祖仍是頭戴無旒冕冠,身穿圓領袍服且飾有蟒紋或龍紋,說明服制規格有所提高。袍服的形制與明早、中期相比,袖子部分收窄,沒那么肥闊,雙臂繞有的披帛幅寬也變窄呈細條狀,胸下系有玉帶,凸顯出略圓的腰腹。明代媽祖像的手勢與手持飾物也較宋代“朝天持圭式”有所改變。這尊明代木雕媽祖像左手放置于左膝上,右手抬至腰部,手中持有的物品已缺失,按其手部姿勢,應是將物品擱置于右臂上,由此推斷媽祖手中可能持笏或玉如意。
除了服制與姿勢上的改變,明末的媽祖造像開始重視其裝飾效果。如圖11中媽祖像冕冠兩邊的博鬢布滿花飾,身穿的圓領蟒袍也是衣紋裝飾華麗,在袍服裙擺處可見繁密的江海云崖紋樣,整體裝束盡顯高貴。
2024年12月10日上午,我來到南山堂,好友翁先生介紹他于近日有幸從日本拍賣會拍得一尊迷你銅雕媽祖坐像,高度僅2.5厘米,比世界第一尊僅3.23厘米高的迷你木質媽祖像還小,令人嘆為觀止!
此尊媽祖像正襟端坐于圈椅上,頭戴帶博鬢的無旒冕冠,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抬至腰部,手持如意擱置于右臂上,身穿圓領蟒袍,肩披霞帔,腰部束大帶,腹部略顯圓鼓,雙腳垂于墊板上,衣紋線條流暢,極具動感。圈椅背板上浮雕“壽”字,底座下面陰刻“天”字。
人物雕刻最難之處在于“開臉”,此尊媽祖像系工藝高手采用立體感強的圓雕技法創作,精雕一雙慈眉善目,高挺的鼻子,櫻桃小嘴微笑,下巴圓潤,雙耳垂肩,腦后的發髻盤起,頭發絲刻畫得纖毫畢現;雕像刻畫細致入微,神態逼真,顯得十分精致可人,整體形象雍容端莊。
此尊雕像從造型和服制規格來看,與論文中圖10、圖11木雕像類似,可能是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的銅雕。其工藝價值、媽祖文化價值較高,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圖10 明晚期媽祖彩繪木雕坐像
圖11 明代崇禎時期媽祖彩繪木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