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一艘滿載7萬噸鐵礦的中國香港籍“錦泰峰”輪,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移民管理警察的監護下,緩緩靠泊在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據東吳港務站統計數據顯示,東吳港區今年來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6000萬噸大關,同比增長13%,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世界最大40萬噸級鐵礦船舶接卸達到11艘次。
在東吳港區的各個作業碼頭,橋式抓斗卸船機、移動式裝船機、斗輪堆取料機正滿負荷運轉,卸貨、裝貨、堆貨作業有條不紊地進行,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近年來,莆田邊檢站執勤一隊24小時進駐東吳港區,構建“馬上就辦”服務體系,引導船方通過“單一窗口”電子平臺申辦邊檢手續,全面實現上下外國船舶許可、船舶搭靠外輪許可的在線辦理和網上審批,極大地提高通關效率,確保口岸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暢通。同時,邊檢部門創新試行的“單專用通道模式”智能識別和記錄上下梯口人員,實現了船舶從入港預報備到實際離港的全時段監管,為港口的安全、高效運營提供有力保障。
東吳港區作為湄洲灣港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發展成為湄洲灣港的第一大港區,同時也是福建省第二大大宗散貨港區。港區擁有羅嶼碼頭、八方碼頭和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三家大型散貨碼頭,形成了“水水中轉、海鐵聯運、水陸聯運”的綜合疏港通道體系,配套完善,運輸效率高。東吳港務站站長林明臻介紹,東吳港區已與約20個國家地區和40多個港口實現貨物往來通航,國際物流網絡日益完善。今年來,港區煤炭和鐵礦石吞吐量實現雙增長,助力打造東南大宗散貨樞紐港。
羅嶼作業區作為東吳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全省首個、全國第6個可靠泊滿載40萬噸鐵礦石船的港口,是東南沿海最大的對臺鐵礦石中轉碼頭。港口配套建設的福建省面積最大的露天保稅堆場,為鐵礦石等大宗散貨的儲存和轉運提供了便利條件。自首次開展對臺中轉業務以來,東吳港區已為臺灣鋼企輸運鐵礦石超過1700萬噸,成為臺灣在大陸的重要鐵礦石中轉港口和儲運基地。
自2009年湄洲灣開港以來,東吳港區已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3.7億噸,成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莆田邊檢站執勤一隊劉吉明教導員表示,邊檢部門將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絲路海運”港航貿一體化發展戰略,全力推動港口經濟向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發展邁進。(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林孟 黃煜捷 黃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