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燕
世界媽祖文化論壇舉行之際,正值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來我市開展“海上絲綢之路福建古窯址(青花彩瓷)”調查研究,我跟隨專家前往莊邊鎮,探秘千年前的“莆田制造”。
莆田造陶瓷在海內外發現
千百年來,各地商人在海神媽祖的護佑下,沿著“海上絲綢之路”乘風破浪,將瓷器等產品傳到世界各地。
1979年,在海上航線必經島嶼、我國南海西沙群島發掘的雙耳洗瓷器標本等,與莆田莊邊窯采集的標本相同。1968年,菲律賓內湖省出土的大批宋代陶瓷,也有莊邊窯青瓷。在日本鐮倉時代的許多遺址中出土的“珠光青瓷”具有福建地方特色,其中就包括莊邊窯產品。澎湖列島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20世紀50年代,臺灣考古工作者在澎湖列島發掘了一萬多件宋元時期的陶瓷文物,有不少是莆田莊邊窯等地出品的宋瓷。
宋元時期,港口發達,瓷器外銷,莆田制瓷業異軍突起。早在20世紀50年代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就已開啟我市古窯址田野考古調查。截至目前,已發現莊邊窯、碗洋窯、青蛙山窯、許山窯等11處古窯址,分布在涵江莊邊鎮、荔城區西天尾鎮、城廂區東海鎮,以及仙游縣度尾鎮、大濟鎮、龍華鎮、園莊鎮、蓋尾鎮等地。其中以莊邊窯最為聞名。
“廢墟”折射昔日光輝
明弘治版《興化府志》卷二十《貨殖志》記載:“瓷器。考宋志興化縣徐州有青瓷窯,今廢。”徐州即今莊邊鎮徐洋村、莊邊村一帶。考古專家認定的莊邊窯址的山崗就在徐洋村、莊邊村、百圳村三村交會處,分布于龍潭山、五斗山、碗林山這三座山丘。我看到當地民居門牌有“碗林”“碗垅”,其地名與這項制瓷古老技藝的關聯,不言而喻。
“這里地處內陸山區,有豐富的瓷礦土資源,傍依萩蘆溪上游支流,制窯條件得天獨厚。”涵江區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鄭文鳳是莊邊人,熟悉地形的他帶大家登上碗林山,沿途隨處可見殘缺的瓷片,青色的、青白色的,裸露在草叢荒土間。
“你看,這種外壁斜刻折扇紋,內壁刻畫卷云紋的是南宋時期的。像這種通體光素無紋,或腹壁有蓮瓣紋、菊瓣紋等簡單花紋,是元代的……”專家撿起幾片青瓷向我介紹。千年前的青瓷廢棄品俯拾皆是,他們分門別類,挑選出不同時期的不同器物裝進文物標本袋。采集的標本有碗、盤、洗、碟、壺、瓶、罐等器型,還有匣缽、墊柱、墊餅等窯具。
“漏斗形匣缽用于‘一匣一器’燒造青瓷,在福建流行于北宋中晚期至南宋早中期,后來瓷器產品供不應求,產量增加了,質量卻下降了……”
專家推斷,莊邊窯燒造年代為南宋至元之際,歸屬于大名鼎鼎的“龍泉窯系”,曾被譽為中國“青瓷珍品”。散落在路旁,是當年燒制失敗的瓷器。
“外銷瓷”如何興起?
我查閱史料獲悉,南宋時期,伴隨海外貿易繁榮,銅錢大量流失。為此,南宋政府規定海外貿易不得用金銀銅錢,而以絹帛、瓷器之屬博易。這促使福建的粗瓷一躍成為貿易中的硬通貨。環泉州港區域,“外銷瓷”熱銷。作為環泉州港區域窯業的一個支點,莆田窯隨之崛起。
此前的考古調查發現,莆田窯口所處的地理位置具有下海販番的優越條件。推斷先民在窯口選址時,已經考慮了產品外銷的航路。比如東海的青蛙山窯址、許山窯址位于湄洲灣畔,就地即可“出海”。西天尾的碗洋窯可通過木蘭溪,抵達三江口港,通過興化灣運至泉州港支港。莊邊窯由萩蘆溪順流而下,可通達江口港,出興化灣,達泉州港,或北上甘棠港、寧波港出洋。通江達海運輸,莆田窯“瓷”行天下。
考古出土的諸多瓷器印證了莆田海上貿易的繁榮。然而,隨著明代推行的“貢舶貿易”制度和閉關政策,實行嚴酷的海禁,港口走向衰落,莊邊窯逐漸沒落。
1958年,莆永公路修筑時,人們意外發現挖開的山體懸崖上滿是碎裂的陶片和瓷片,層層疊疊的,堆積厚度超過1米,塵封的莊邊窯重見天日。經發掘,莊邊窯范圍10萬多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為2米至6米,為莆田發現的最大古窯址。
》》》延伸閱讀
古窯址作為大地上的文化遺存,隱藏著一個地方文明和精神密碼,是莆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曾兩次參加全國文物普查的市博物館原副館長、研究館員柯鳳梅經調查我市窯址后分析,莆田窯址生產年代從宋至明,主要燒造青瓷、青白瓷和陶器。
青瓷以涵江區莊邊碗窯垅窯址、荔城區西天尾碗洋窯址、仙游度尾圣山窯址和園莊清峰閣窯址為主要代表。青瓷器釉色多呈青灰色,生產的器物有碗、盤、碟、罐、壺、缽等,產品盛行刻畫花和印花工藝,裝飾粗率,布局疏朗,紋飾有篦梳狀線條紋、篦點紋、蓮花、蓮瓣、菊花、菊瓣、牡丹、雙魚、魚藻以及幾何形線條圖案。這類青瓷在福建省被稱為同安窯系青瓷,其工藝技法仿效浙江龍泉窯風格,造型與裝飾多與龍泉窯南宋至元代的器物保持相對的一致性。因此,這類窯址盛燒的年代應當在南宋早期至元代。
青白瓷類型的窯址,主要有城廂東海許山窯址、青蛙山窯址和仙游度尾埔尾窯址等,其產品多為碗、碟、洗、盤等,工藝技法受江西景德鎮影響,與省內德化窯的形制較為雷同,這類窯址的燒造年代應為南宋晚期至元代。
陶器類型的窯址為籠口窯,以城廂靈川東汾窯址為代表,主要產品有小口瓶、罐等器皿,與省內閩南晉江磁灶窯相類似,其年代從宋代延續至明代。方志記載的澄林、瀨溪、景德里等窯,就屬于這種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