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文/圖
忠惠祠全景圖
《蔡忠惠公祠堂祭田記》
清代修北宋林英神道碑
《奉憲示禁》碑(描字)
《奉憲示禁》原碑
城廂區霞林街道霞林社區留存明、清古碑刻三通:明弘治十年(1497)六月,興化府推官詹瓘撰文,時任湖廣按察使、莆人林俊篆額,翰林院編修、莆人黃瀾書丹《蔡忠惠公祠堂祭田記》;明崇禎元年(1628),世孫林恭章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裔孫林景來、林天相等重修北宋林英神道碑;清嘉慶五年(1800)閏四月,興化府知府扎隆阿頒《奉憲示禁》碑。茲綜述之,以存史料。
明代黃瀾書丹《蔡忠惠公祠堂祭田記》
霞林社區蔡垞的“忠惠祠”外墻存立一通明代翰林院編修黃瀾書丹《蔡忠惠公祠堂祭田記》。碑寬80厘米,高220厘米,厚16厘米。此碑主要記載北宋名臣蔡襄的生平事跡,明弘治三年(1490),新任興化府知府王弼敬重蔡公氣節而謁之,見忠惠祠傾圮,遂鳩工輸材,撤而新之。既而,又為措置田業以供祭祀之需。蔡襄十六世孫日恭請興化府推官詹瓘撰文,詹瓘與共事的興化府同知朱有容、通判談經商議,命工鐫石立碑以紀念。碑文錄下:
莆陽多賢之地,由唐以來人才迭出,忠臣、烈士、名賢、良相代代有人,豐功偉績照耀今古者,不可勝數。至于有宋,人材尤盛,其間有建功立業,忠肝義膽披瀝章疏,匡救當時,啟迪后世,有以興日月而爭光,有以興天地而同久。扶植綱常,振作士氣,親賢遠奸,裨益治道,見遇于上,以彰一代圣明之化,莫蔡忠惠公若也。公諱襄,字君謨,其先光之固始人,同王潮徙今興之莆田,衣冠世美,代不乏人。公聰敏嚴毅,文章氣節越出人表,雖詞章、書法,皆足為人楷范。天圣間,舉進士甲科,判漳州軍事、西京留守推官,改著作郎、館閣???;慶歷間,為秘書丞、集賢院校理、知諫院,兼修《起居注》。時承平久,元昊叛,師久無功,天子偃武脩文以復太平之治,排群議,進退大臣,增置諫官,使拾遺補闕。公在選中,遇事感激,無所回避,權幸斂跡,而上得益與大臣圖議。明年,下詔勸農修學,革弊興利。上求治急,言事之官無不日見,而公之裨益尤多。后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州路轉運使,修水利,民受其德,為立生祠,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之稅。判三司監鐵勾院,復修《起居注》。御史唐介以直言忤旨貶,廷臣莫敢言者,公獨論其忠而上悟,介得解除,尋復召回?;实v間,遇起居舍人、知制誥兼判流內詮。御史呂景初、吳中復、馬遵坐論梁丞相,謫罷其職,公封還辭頭不草詔。其后,如是者非一,而上遇公益厚。至和間,遷龍圓閣直學士,知開封府,又以樞密直學士知泉州,徙知福州,未幾知泉州。公為政精明,行事簡易;尊賢重士,厚本抑末;變詞之學為經學,化浮靡之俗為禮俗;革浮屠之教,除巫覡之習;喪則教以禮義,病則教以醫藥;強者鋤之,弱者扶之。民德之,為立《德政碑》。嘉祐間,召拜翰林學士、權三司。開封世稱省府,為難治,公居之,談笑而治,破姦發隱,吏不能欺。英宗嗣位,賞賚興作,取給費廣,公應之有余而人不知勞,遂拜三司使。居二歲,以母老求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又徙南京留守,未行,以母憂而卒于家。去卒已四五百年矣,英聲茂著在人耳目者,雖死猶存。舊有祠堂,傾毀。庚戌,太守黃巖王公存敬來守是邦,稽古考史,知公是邦人也,重公氣節而謁之,見其祠傾圮而慨嘆之。乃以公祠弗新,無以作興士氣而風勵宦俗,遂鳩工輸材,撤而新之。既而,又為措置田業以供祭祀之需,凡犧牲品物皆類以給,俾其子孫歲取之以供。時王公六載秩滿,獻績將行,召其十六世孫日恭詣庭,給府券,界之以為守之圖。日恭得券,執詣告予。予得披閱其事之首末,詳悉其事之曲折,遂嘆:“表彰先賢,激勵士風,士君子用心之當務,守令為政之大端。今王公學而行之,非惟有以尊崇忠惠于既往,實所以奮發賢哲于方來,圖治之心,一何至哉!”嗚呼!王公之政如此之善,忠惠之祠如此之美。然不有以托于文字,勒于金石,使其祠堂、田業井井秩秩,以傳于世,將使王公之政雖善不可得而久存,忠惠之祠雖美不可得而久傳,千載而下,安能保其如今日乎?故不揣僭,為之記。謹歷序忠惠之德,以見其祀之嘗傳;王公之政,以見其存之當久。謀乃諸同寅貳守武林朱公有容、通守南海談公克常,命工鐫之于石,并刻其田業條段于碑陰,以圖不朽云。
文林郎、興化府推官、前江右鄉進士、弋陽詹瓘撰文,賜進士出身、嘉議大夫、湖廣按察使、邑人林俊篆額,賜進士出身、翰林院編修、邑人黃瀾書丹。
時在弘治十年(1497)歲次丁巳季夏望日立石
王弼(1449—1498),字存敬,號南郭。浙江黃巖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明弘治三年(1490)由刑部員外郎出任興化府知府,任期六年,學校、壇宇、公廨、木蘭陂、陽城斗門、堤堘、路道多圮則為之,蔡忠惠祠、岳蒙泉祠、李守衣冠藏、彭惠安、陳太常卿賜葬則又為之,漏澤院隘則別增之,它若牌坊、亭、碣不可勝載。后病留莆,卒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十月二十四日。靈車就道,執紼扶櫬者至不能行,乃哭請衣冠葬于筱塘山之南,與李守聯封。林俊為其撰《中議大夫贊治尹興化府知府王公墓志銘》。
朱海,字有容,一字士容。浙江武林(今杭州)人。明弘治元年(1488)由監生任興化府同知,弘治十一年(1498),應元徵接任同知。
談經,字克常。廣東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區)人。明弘治十年(1497)任興化府通判,弘治十二年(1499)升興化府同知。
詹瓘,江西弋陽人。明弘治九年(1496)任興化府推官。弘治十三年(1500),羅鳳繼任推官。
林?。?/span>1452—1527),字待用,號見素、晚號云莊。莆田縣城內柴坊巷(今荔城區鳳山社區東大路)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歷任云南按察使副使、湖廣按察使、南京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兼理操江、江西巡撫、右副都御史、右都御史、工部尚書,嘉靖元年(1522)四月轉刑部尚書。嘉靖二年(1523)加太子太保致仕。嘉靖六年(1527)四月六日卒于家。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隆慶元年(1567)贈少保,謚“貞肅”。《明史》有傳。其著有《西征集》、《見素文集》二十八卷、《奏疏》七卷、《繼集》十二卷。其中《見素文集》十四卷被收進《四庫全書總目》。
黃瀾(1454—?)字源續,號壺陰。莆田橫溝人。明弘治六年(1493)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弘治八年(1495)十月授翰林院編修,以母老告歸。十余年,母終,復起,充經筵講官。正德十年(1515)四月轉國子監司業,正德十一年(1516)十月為南京翰林院侍講學士。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致仕歸。門人錄其口授語匯成帙,名為《尚書資講》。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
1995年6月第1版《福建宗教碑銘匯編》(興化府分冊)記載了此通碑文。2024年10月8日、15日下午,筆者核對原碑文后,與朋友鄭宇交流,確定修改三十余處。
清代修北宋林英神道碑
位于今霞林街道九龍山的北宋林英墓旁存立一通神道碑,碑陽(正面)刻“宋故金紫林公神道”,上款“明崇禎戊辰年(崇禎元年,1628),世孫恭章修”,下款“清乾隆壬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裔孫景來、天相等重修”。碑陰(背面)刻清乾隆五十七年九月重修墓的“各房題捐芳名”。
林英(1025—1106),字希賓,一字希賢。莆田縣興福里長城(今荔城區北高鎮吳城村張城)人。宋慶歷六年(1046)賈黯榜一甲第十七名進士,初授泉州觀察推官。居官五十六年,歷職十一任,奉侍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建中靖國元年(1101),徽宗授林英金紫光祿大夫、端明殿學士兼翰林承旨、禮部尚書、賜紫金魚袋。崇寧元年(1102),林英為元祐黨人論諫,徽宗不納,遂以老疾固乞致仕。林英歸家后杜門不出,督修宗祠,捐增祭田,撰修族譜。崇寧五年(1106)十月十五日,卒于正寢。贈太子少保,謚“文忠”。賜葬城南錦亭(古稱水亭)山前。后遷城廂區霞林九龍山。
林恭章(1562—1631),字爾肅。莆田赤柱(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赤柱巷)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廿九日生。萬歷二十六年(1598)趙秉忠榜三甲第105名進士。萬歷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1599—1604)任杭州海寧(今屬浙江)知縣,因富民借鄰紳幸免重役,請準施行貼派官解法。萬歷三十四年(1606)轉陽江縣(今屬廣東)知縣。天性廉介,以教化為先,邑多猾吏,章刻意懲創,旨斂手然,至折獄往往多哀矜流涕,盛暑必躬閱獄囚,日夕存恤。有村媼與子訟意狀甚逆,章愀然動色,攜入衙署,跪白其母,母命設飲食,章盛衣冠侍母,側觀其母子同飯。頃之,媼與子泣且悟,扣頭謝罪,乃喻遣之。居無何,丁母憂,去之日,民遮道留衣履祀之。歷吉安府(今屬江西)知府。天啟元年(1621)九月升江西按察司副使。天啟三年(1623)八月改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天啟六年(1626)閏六月轉湖廣布政使司右布政。時廣東下有分司雷、廉兩地為交趾(越南)通貢進出之所,素稱“肥缺”,恭章告曰:“受交趾一物者、不得生還。”胥吏皆守法。贈右副都御史歸,在鄉居三年。恭章為官三十余年,卒之日,無余一金。
林景來,興化府莆田縣人。署陜甘總督林揚祖祖父。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張舫榜舉人。
林天相,興化府莆田縣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恩科陳世英榜武舉人。
清代興化府知府扎隆阿頒《奉憲示禁》碑
2024年9月2日上午,霞林社區的林先生帶我到幸福家園小區廣場,參觀移存放此處的一通清嘉慶五年(1800)閏四月興化府知府扎隆阿頒《奉憲示禁》碑,碑寬72厘米,高228厘米。筆者用白面粉描字后抄錄碑文,錄下:
特授興化府正堂加十級紀錄十次扎(扎隆阿),為額外疊押差徭事,本年閨四月初四日,奉巡撫部院汪(汪志伊)批據莆田縣惠益鋪鄉練唐孫仲、陳震龍、陳世宗、林梅等具呈詞,稱緣仲等惠益鋪今分惠永、惠益、溝尾三鋪,僉舉練保凡值應辦公事,無不奉法遵循。奈屬附城,料府所縣雜職各衙差役欺仲等鋪,邇人樸遇各衙門要用馬草物件,悉向仲等三鋪派供,不足仍疊疊單押仲等三鋪民人供為小夫,打掃衙署,非府則縣,非縣則廳,及佐弍各衙,日派應役數十人無時休息。至于春耕夏耘農忙之際,亦必刻呼刻應。稍有不及呼喚者,非笞則杖,難以分剖。且各差役藉此市利供欲,則允免差徭。拂意則隨即稟拏,日無寧晷(碑疑誤刻“咎”),無能安業。切王政首重農時,即各憲大人過往,尚且賑恤,曲體不肯秋染。況仲等鋪內俱系窮民,工作肩挑尚難以供家口,豈容以分外之事疊押差役,致使廢時失事,民奚堪命。
慶逢福曜臨莆,竊喜父母孔邇。為此吁懇大人轅下,俯憐下情,恩賜飭禁,甘棠興歌,千載頌德,切呈等情,奉批仰興化府嚴查禁革,毋得派累干咎。昔因奉此除移行廳縣及所屬一體禁革外,合行出示嚴禁。為此示仰各衙門胥役等知悉,嗣后凡遇各憲經臨,打掃衙署公館,不得派撥居民供役,有妨農業。至需用馬草等物,務照民間市價自行買備供應,不得繕單混行索取。自示之后,如再不遵示禁,仍前混單派累,許該練保指名扭稟赴府,以憑嚴究。
現奉撫憲批示禁革,該胥役須速猛省,勿稍以身試法;本府言出法隨,斷不寬貸。各宜凜遵毋違,特示。
嘉慶五年(1800)閏四月日給,鄉練:李公澤、吳遠士、陳學秀、黃富卿、邱眉等仝立
扎隆阿于清嘉慶五年接替祥慶任興化府知府一職,嘉慶六年由張采五接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