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林祖泉
范將/攝
寧海橋又名東濟(jì)橋,也叫東際橋,位于涵江區(qū)白塘鎮(zhèn)鎮(zhèn)前村與荔城區(qū)黃石鎮(zhèn)橋兜村之間,是涵江通往荔城、秀嶼方向的重要通道,當(dāng)?shù)卮迕窳?xí)慣稱之為“鎮(zhèn)前橋”“橋兜橋”。該橋雄踞于木蘭溪下游的入海口,溪、海匯合。建橋之前,水面寬闊,海天茫茫,驚濤駭浪。南北洋群眾被木蘭溪所阻,只能靠小舟擺渡,因此叫“寧海渡”,寧海橋因而得名。
自古以來,這里是南來北往的交通咽喉,許多北上福州、南下泉州的商賈行旅,在此要乘船過渡。兩岸的當(dāng)?shù)匕傩眨荒甑筋^的生產(chǎn)生活,都離不開渡口。同時,這里又是木蘭溪下游臨近入海口的地段,順流而下的溪水、逆流而上的潮水,在這里交匯出復(fù)雜多變的江流,形成沖浪和漩渦。其實寧海渡并不安寧。
相傳,華亭龜山寺僧人越浦法師來此渡口要去南洋化緣,親眼目睹海面狂風(fēng)大作,船翻人亡的慘景,十分不忍,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決心募捐建橋。他一邊募捐,一邊在寧海渡北岸創(chuàng)建吉祥寺為龜山寺下院,作為建跨海橋的落腳點,至今涵江流傳一句口頭禪:“未有寧海橋,先有吉祥寺。”
據(jù)清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記載,寧海橋建于元代元統(tǒng)二年(1334),由龜洋僧越浦始募緣,駕海為橋,并建吉祥寺。“至正間(1341—1368),橋壞,行者復(fù)渡”。
從元代建橋至康熙年間的300多年里,寧海橋經(jīng)歷了多次毀損和重修。明建文二年(1400),興化府同知徐則敬命寺僧湘江募款立址重造,郡人洪景文捐錢及50畝田資助,計14墩,15門,長82丈,寬2丈,高3.8丈,橋上設(shè)扶欄,10多年才建成。明弘治十一年(1498)五月,風(fēng)雨大作,北二門被水沖毀,折斷石梁17根,興化知府陳效修復(fù)。明嘉靖十年(1531),東二門又毀于水,折斷石梁13根,興化知府黃一道修復(fù)。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秋,洪水毀壞橋北二門,興化知府陳玉庭捐俸倡修,歷時2年完成。明代邑人、禮部尚書陳經(jīng)邦在《寧海橋記》中贊嘆該橋“跨溪海之吭喉,束潮汐之吞吐”。清康熙十九年(1680),“洪水發(fā),橋又壞”,清代邑人、水師提督吳英捐俸六千金重建,經(jīng)過3年完工。
如今游人看到的寧海古石橋,是清雍正十年(1732)重建的,當(dāng)時橋被沖毀,歷時15年才修復(fù)。“水災(zāi)橋壞,太守蘇本潔捐俸倡修。僧了槃多方勸募重修,經(jīng)始于是年十月。閱乾隆十一年(1746)八月而成,費金五千余兩,捐貲者多不能盡載。”
寧海橋為石梁式橋,繼承宋代橋梁建筑傳統(tǒng),可與聞名中外的泉州洛陽橋相媲美。全長225米,面寬5.8米,高約10米,橋下有14座船形橋墩,海水從15個橋孔進(jìn)出。兩墩之間的凈跨徑在8.8米至11.8米之間,比福建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徑還要大。
整座橋面用75塊長10米,寬、厚約1米的巨大石梁鋪設(shè)而成,氣勢雄偉壯觀,石條上刻有捐建者的芳名和捐資數(shù)額,字跡至今清晰可見。橋面的兩旁有石扶欄,望柱頭雕刻著姿態(tài)各異、線條簡樸的石獅。橋的兩端各立著二尊高約3米的戴盔披甲、手執(zhí)長劍、威風(fēng)凜凜的衛(wèi)士石刻,俗稱“橋頭將軍”。它與石雕獅子相映襯,顯得十分威武。
寧海橋是古代橋梁的精品,其巨大的石梁是從何處采來,如何運到,又怎樣架在橋墩上的呢?這一個個令人感興趣的歷史之謎,又將如何解讀?《寧海橋記》中有這么一句話:“采石于外島,以為巨梁。”古人惜墨如金,只有這簡簡單單的記載,就引發(fā)后人的種種猜測。
據(jù)說,橋石采自秀嶼埭頭的大蚶山上,當(dāng)時在開山鑿石時,先把石頭按規(guī)格就地加工成石梁,再用巨繩把石梁沿斜坡滑道拖運到海邊,然后將它橫縛在兩只海船之間,乘潮水上漲時隨海船出海。在海水浮力的作用下,石梁的重量大為減輕,船借風(fēng)力行駛到橋址工地,逐漸靠近橋墩,等潮漲船高時,巨石就很容易地架上了橋墩。
橋墩為船形,可以削減海潮漲落時的沖擊力。因此數(shù)百年來這座大橋能夠屹立中流,安然無恙,造福人民。這種利用潮汐漲落的自然力以及運用樸素的建筑學(xué)原理建橋,是先人勇敢、聰明和勤勞的結(jié)晶。寧海橋的建成也凝聚著我們祖先的智慧。
而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寧海初日”,指的是在寧海橋頭上觀看日出。拂曉,東方漸白,晨曦初露,新霞映空,紅紋入水。興化灣海天相連接,水天俱赤,好像紅毯鋪地,只見“海曙長天一色紅”。繼而一輪初日,跳躍而出,跟隨太陽的徐徐上升,陽光萬道,直射橋下,整個大海金光閃爍,蔚為壯觀,猶如金龍逐波,堪稱一絕。
由于寧海橋下河面開闊,隨著粼粼的波光,把如盤紅日“銜塞橋孔之間,駕石梁而上”。橋、日相連,氣象萬千。前人有“寧海初日麗”和“寧海搖紅射木蘭”以及“天雞催落潮,澎湃撼橋石。破門涌金輪,洗出海天赤。”的詩句,描寫了“寧海初日”的壯麗景色。明代邑人佘翔的《寧海觀瀾》詩也云:“海上晴虹駕作橋,云連蜃氣望迢迢。三江日暮濤聲起,不數(shù)廣陵八月潮。”
“寧海初日”的奇觀醉倒多少文人墨客。古人的一首詩,更是把初日東升的景觀和氣勢描寫得淋漓盡致:“朝晞朗映吉祥前,影射長虹破曉煙。紫曜高懸初出海,紅輪幾跳始經(jīng)天。三千浪涌金光爍,十五門通彩色連。豈是燭龍含遠(yuǎn)照,羲和命駕浴甘泉。”
古往今來,有關(guān)寧海橋的民諺軼事在坊間盛傳。如過去大人教育小孩“走橋要念志”,說的是要不忘前人立下的功勞。同時,與該橋有直接聯(lián)系的莆田俗語也不少。比如,想說人家臉皮厚、不害臊,就說“皮比橋兜(寧海橋)石還厚”。說的是古橋面石梁厚達(dá)1米,從中也可看出“橋兜石”在人們心中的分量。
又如,“像橋兜(寧海橋)的水,流入(時)無聲音,流出(時)嘩嘩響”,婉轉(zhuǎn)地形容一些人吝嗇、喜歡占便宜,這是人們對溪海交匯的橋梁落差以及潮汐現(xiàn)象認(rèn)真觀察得出的結(jié)論。這也寓意著莆田人民勤勉的性格,平日做事情默默無聞、和風(fēng)細(xì)雨,一旦到了關(guān)鍵節(jié)點,便爆發(fā)能量,集中展示。
20世紀(jì)80年代,由于交通的需要,寧海橋在原有的橋面上,加高1米多,鋪設(shè)水泥橋面,涵江至秀嶼港公路從此在橋上通過,與福廈公路銜接。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將寧海橋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2013年,寧海橋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名單。
剛剛通車不久的寧海新橋是省道201線莆田段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長1080米,正日益成為莆田路網(wǎng)四通八達(dá)的重要一翼。
一座有著近700年歷史的古橋,勢如長虹、橫臥南北;而一座混凝土現(xiàn)代橋,凌空飛架、雄姿展現(xiàn)。寧海古橋、寧海新橋橫跨溪面,古今輝映,構(gòu)成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新橋,舊橋,穿梭著,點綴著,在一輪波光盈盈的紅日映照中,為這個時代書寫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