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真進
畬崙萬福宮
王宮石敢當
城廂區常太鎮境內現存有一些媽祖宮廟,展示了不同尋常的媽祖文化積淀。下面選擇部分宮廟分別記述。
畬崙萬福宮
到常太鎮黨城村采訪時,我特地去了解媽祖宮廟,當地村民鄭啟榮老人帶我去參觀建在畬崙的萬福宮。有一條干凈的水泥村道直通到萬福宮。宮廟前有一塊比較寬闊的前院,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面寬三開間,左右各有毗舍,進深三進。主祀天上圣母,配祀神有臨水夫人、法主仙妃、馬洋尊公、田公元帥。
萬福宮始建于清朝,1999年重建于畬崙,是從橫江祖宮(常太王宮)分靈過來的,重建之前是在對面云池山后的舊厝山上。我們看到這座宮廟的楹聯很清晰,就選取一些抄錄如次:如大門聯“萬福宮重現人間天長地久,媽祖神回駕寶座憶古千秋”;外柱聯“圣懿橫江臻萬福,尊公帝子法仙妃”;內柱聯“山水朝宗鐘圣地,廟壇興建庇人家”;等等。
據了解,萬福宮每年例行兩大活動,即正月元宵節慶,抬媽祖神像到各自然村巡安,期間有擺棕轎、車鼓隊表演等;每年八月廿三慶祝田公元帥誕辰,以演戲祭拜活動為主。至于“馬洋尊公”,據明朝周華所著的《游洋志》記載:“靈惠廟在縣南廣業里馬洋。按林寧字康世,馬洋人,得秘術驅役邪神,馴服猛獸,若運臂然。每騎虎出入,號‘伏虎林公’。后入深山中,乘虎依樹而化。鄉人知其為神,立壇祭之,至今祈求立應。”
常豐復古跡
位于常太鎮頂坑村的常豐宮,宮門掛有匾額“常豐宮”,落款為“甲戌年初夏立”。若始建于清朝,那么可以類推為1874年、1814年……每隔60年就有甲戌年出現。
整座宮廟看起來年代不久,卻有很古老的天井筑池的基石,許多柱礎也很古老。林明輝介紹說,聽村里的老人說,這座宮廟有許多故事。始建于清朝,1966年重修,主祀天上圣母,分靈自常太橫江祖宮。村里人劉文淡卻說是1968年被拆,基石材料都被運到嶺頭尾建“三忠館”;而村里的謝文玉說是1986年重建的,使用的建材有從以前拆除下的基石和柱礎搬回來用。所以,有楹聯“常豐復古跡,頂境應新潮”句。
據黃春泉介紹,常豐宮主祀媽祖,從王宮分靈,配祀有吳圣天妃、法主仙妃、張公圣君、田公元帥。每年例行幾次大活動:正月鬧元宵抬媽祖像巡安,有擺棕轎、車鼓隊表演等;農歷三月廿三往湄洲媽祖祖廟進香;七月廿三張公誕辰紀念活動;八月廿三紀念田公元帥誕辰活動。
據說,每次大活動的當天,該村的常豐宮都會舉行盛大的民俗活動。當地群眾以民間最高禮儀,敬奉紀念天上圣母、田公元帥、張公圣君等。村民們按照禮俗,早早地備好供奉祭品,如茶、酒、飯、糕餅、貢銀、香燭以及“五果六齋”(五果即蘋果、梨子、香蕉、橘子、龍眼,六齋即香菇、金針菜、花生仁、紫菜、紅棗、豆腐干)、“三味禮”(豬肉、白粿、豆腐干)等。隨后,紛紛挑著來到常豐宮,焚香膜拜宮中主祀神像,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除祭祀燒香外,重要的活動要數請戲酬神,在常豐宮前的戲臺上,連續三天匯演莆仙戲。
白漈景無雙
常太鎮利車村的白漈宮,在下垞王西自然村。白漈宮依山而筑,坐北向南,宮埕寬敞,建筑宏偉壯觀。主體建筑為單檐歇山式。這里的山光水色和神奇傳說把白漈宮襯托得更加壯麗恢宏。
據傳白漈宮原在九華山與常太照車村交界的漈坡,峭壁如屏。因漈高百仞,百米飛瀑飛花濺玉直瀉龍潭。舊時傳說在懸崖絕壁上。最早于宋代就建白漈靈宮,宮后原有天妃廟,是主祀天妃媽祖的。陰天時可隱聞鐘鼓之聲鳴于潭中,為女神廟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后來因為山洪暴發廟宇被沖毀,現僅存遺址。
1994年10月,為弘揚媽祖功德,人們捐資捐物,興建白漈宮,并從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媽祖來奉祀。20年后的2014年9月13日(農歷八月二十日),破土重建,耗資上百萬元建成現在規模,廟貌簡約得體,頗為壯觀。白漈宮左有齋房廊廡,右有宿舍客堂,現為村老協會活動室,并有專人管理香火祭禮事宜。宮埕前有一戲臺,為元宵春節社戲活動場所。據說,這里每年的重大活動有正月鬧元宵,正月十四至十六媽祖出宮巡安游燈繞境十一村。
白漈宮主殿一進兩廳,中設天井,上廳用四石柱,下廳二石柱。主祀媽祖,配祀有吳圣天妃、慈感仙妃、黃楊大使、齊天大圣、馬洋尊公。石柱對聯是:“由來白漈聲靈古,正是青龍發現時”;“廟以重興原漈水,神唯有赫庇霞山”。下廳石柱聯為“圣跡昭靈扶景運,華峰卓爾顯人文”,上面題為“清道光廿七年秋立”。宮門檐廊上有一對石刻篆體對聯:“宇沃和長則,壇高壯圣居”。字跡風骨遒勁,并雕飾以精美花邊和山水人物圖案,別具風采。宮門兩邊石柱聯為:“永鎮山川同錦柱,維新云物麗霞村”;“傳千家民安物阜,敷萬福地久天長”。另外還有楹聯如:“白漈聲清合境利,九華名重八方崇”;“村傍九華仙所在,宮名白漈景無雙”。是的,宮宇周圍山峰起伏,叢林掩映,亭閣若隱若現,可謂景無雙也。
王宮石敢當
常太鎮王宮,始建于南宋,明代重建,清初重修。王宮原稱“橫江祖宮”。據說東圳水庫未建前,廟宇前方一條清澈江水橫亙而過,直匯入延壽溪,故稱為“橫江祖宮”。
橫江祖宮位于常太鎮坑洋村安口,是霞山、頂坑、黨城、渡里、金川、馬院等六個行政村的祖宮,是常太鎮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的媽祖宮廟,被稱為莆田北部山區三大媽祖宮之一。宮內奉祀媽祖神像為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像,配祀有慈感仙妃、吳圣天妃、楊公大使、黃公二使。主要楹聯有“水德配天海國慈航普濟,母儀稱后桑榆俎豆馨香”;“旗影鮮明呈百福,香煙繚繞結千祥”等。
據當地老人介紹,王宮為唐時的里社,史稱“首林泉福”,里面供奉著山神,為進山墾荒鄉民的議事朝圣場所。隨著媽祖神靈的廣播,至南宋末,里社便理所當然地改稱為宮廟。現存的廟宇坐東朝西南,占地總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用地800平方米。
王宮整體結構由上埕、下埕、大門殿,以及殿兩邊偏舍和走廊邊房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有四柱支撐,大殿內柱采用勝減柱法,基本保留元代建筑布局和特色;據傳,明代嘉靖年間,一場山洪沖毀古宮,因廢圮,后而依舊制重建,歷經數百年的歷史如今依然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格。建筑為抬梁穿斗式木構架,建筑保存為清代原構。宮廟內保存和采用了古代的櫧木、石構件,是典型的元代建筑布局手法和明末清初的結構風格,其柱間以梁枋、額相連結,斗欹底使用假皿板,保留著明代木構件的風格。尤其是應用了物理力學上的穿插枋和跨空枋,增強了力學結構的強度和美學上的藝術性。
橫江祖宮的歷史悠久還表現在:宮內存有清康熙二十三年的興化府告示牌一塊;在后墻內嵌有一塊宋代雕刻著“石敢當”碑石;橫江祖宮的另一件寶物幾經流失后,后在城廂區筱塘發現,是宋代石獅,祖宮的善男信女把它奉為至寶,現用鐵欄桿封存于筱塘學園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