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偉 沈麗瓊 林憶媚
草鞋這一古老的鞋履,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它不僅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日常用品,更是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和民族記憶的寶貴遺產。在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草鞋與五帝祖廟的故事共同譜寫了一段段樸素而動人的歷史篇章。特別是在非遺皂隸舞中,草鞋以其獨特的魅力綻放光彩,而清代古畫中的草鞋形象,更是為我們揭示了這一文化遺產的深遠意義。
據傳,草鞋最早名為“屝”,由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至漢代則被稱為“不借”,意指其普及程度之廣,人人皆可擁有。在東進村這座古樸莊嚴的五帝祖廟內,青帝、赤帝、白帝、黑帝、黃帝五位神明莊嚴端坐,他們不僅代表著五行之力,更是這片土地和人民的守護者。廟宇一隅,那些手工編織的草鞋靜靜地躺在那里,仿佛歲月的低語,與五帝之間訴說著一段段難以割舍的故事。
走進東進村非遺文化展覽館,幾幅清代古畫如同時間之窗,將我們帶回到那個遙遠的時代。在這些畫卷中,草鞋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頻繁出現,生動地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
其中,古畫《五帝指點建土寨》以明代嘉靖年間的背景,描繪了村民們穿著簡陋的草鞋,揮汗如雨地建設土寨以抵御外敵的場景。這些草鞋成為了他們腳下唯一的支撐,見證了村民們不畏強敵、保衛家園的英勇精神。而古畫《五帝顯圣萬民慶》則展現了一幅清代萬民送王船的盛況,畫中的草鞋再次成為了連接現實與信仰的橋梁,象征著村民的質樸、純真以及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
在古畫《五帝神威佑民眾》中,古代東汾村的日常生活和商貿活動被描繪得栩栩如生。畫面中,村民們或挑擔子買賣文玩及生活用品,或抬櫥柜進行交易,他們的腳下無一例外地踏著草鞋。這些草鞋不僅見證了東進村商貿的繁榮,更反映了當時村民勤勞的生活態度。
清代國畫中的草鞋不僅是一種簡單的行走工具,更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它們見證了東進村民眾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風貌,為我們提供了寶貴資料。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草鞋已逐漸淡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在東進村,這項古老的手藝仍然被一些老藝人堅守著。據打草鞋老藝人詹俊賢介紹,東進村草鞋樣式是古時候一直傳承下來的,有多種樣式,材料也各異。他現在經常編織的有布草鞋和純草鞋兩種。詹俊賢說,這項技藝即將失傳,但他仍然堅持著,希望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
為了傳承和弘揚草鞋文化,東進村近年來通過舉辦非遺文化展覽、研學活動等形式,讓更多人了解草鞋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涵。此外,東進村還在探索草鞋與旅游融合發展項目,通過開發草鞋編織旅游紀念品、手工藝品等方式,實現傳統技藝與現代市場的有機結合,讓寶貴的精神財富轉化為農民的口袋財富,推動草鞋編織技藝在新時代得以創新性發展。
詹俊賢老人的堅持與傳承,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東進村的草鞋文化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保護,更是對民族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它是一段歷史的縮影,是一支歲月的贊歌,已經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草鞋這個看似普通的物件,卻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煥發著堅韌不拔、勤勞樸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