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莆田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推動本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努力構建綠色低碳發展的新格局。
盡管莆田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環境保護、能源結構調整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一是高耗能行業能耗比重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占比較大,且隨著重點項目投產,能耗比重進一步提高。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以及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受發電需求和項目投產影響,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原煤消費量增長明顯。二是企業發展對補貼的依賴程度較高。新能源產業市場體系不完善,尚未成功開拓高價值商業化的典型市場,項目經濟性及產品附加值有待提高,隨著中央補貼逐步退坡,需要企業更加強科技創新,推動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針對這些困境,亟需思考具有針對性的改善策略。
(一)轉變產業結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大對節能技術研發的投入力度,支持企業開展節能技術改造和升級,通過技術進步降低單位產值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培育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新興產業,落實綠色產業指導目錄,逐步降低高耗能行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以涵江區為例,可依托現有的新能源產業基礎,進一步加大對鉅能電力、云度新能源汽車等企業的支持力度,推動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技術不斷突破,提高新能源汽車產能和技術創新水平。三是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等綠色制造體系,加強綠色低碳產業鏈的構建和延伸,推動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同發展。四是鼓勵企業開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推動企業開展綠色生產認證,加強節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增強產品競爭力,形成示范效應。如永榮科技、百威雪津等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莆田高新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為莆田市的產業綠色升級樹立了榜樣。
(二)優化能源結構,提升清潔能源占比
一是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充分利用本地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優勢,加大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和推廣力度,積極探索潮汐能、生物質能等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二是加強化石能源減量替代與高效清潔利用。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實施煤炭消費減量替代計劃,加快現役煤電機組的“三改聯動”(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鼓勵和支持企業采用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替代煤炭,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三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加快電網升級改造步伐,推進城鄉配電網建設,構建智能電網,實現多種能源互補互濟。堅持先立后破,提高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的同時,合理規劃建設保障電力系統安全所必需的調節性、支撐性煤電,同時加大對電動汽車、分布式能源、儲能等交互式用能設備的應用和管理,提高電力系統的轉動慣量和支撐能力。
(三)完善政策體系,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一是加強對企業的監管和考核,制定和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相關的政策法規。加強對高耗能行業的管控,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確保企業落實節能減排任務。二是起好牽線搭橋作用,加強人才建設,聚焦綠色低碳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引進和培養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方面的專業人才,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莆田市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智力支持。三是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營造綠色低碳社會氛圍。通過舉辦綠色低碳發展論壇、展覽等活動,加強對企業的宣傳教育,為企業綠色轉型提供智庫平臺,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在做好軟宣傳的同時提高硬實力,如加快推動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提高清潔能源公交車輛、新能源出租汽車、網約車覆蓋率,提高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雙碳”視域下莆田市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雙碳”目標指引下,莆田市要抓住機遇、克服挑戰,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要多方聚力,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推動技術創新、完善政策體系、推動產業升級和加強宣傳引導等措施的實施,逐步實現能源結構優化調整,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中共莆田市委黨校、莆田市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室 周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