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個人立身處世,成家立業,都應該有這種“如在”的心,做到表里如一。否則表面一套,內心一套,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鬼鬼祟祟,躲躲閃閃,活在世上有什么意義呢?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如在”的心也就是(大學)所說的“慎獨”的心,“誠其意”的心。通俗地說,就是要求我們要有一顆虔誠的心。
《中庸》(唯天章要旨):“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勝,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之道,可以尊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hellip;hellip;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天地的偉大之處,就是孔子的偉大之外。因為與天地比肩,與日月同輝,上遵循天時,下符合地理,就像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承載,沒有什么不覆蓋。又好像四季的交錯運行,日月的交替光明,萬物一起生長,而互不妨害、道路同時并行而互不沖突。德行使萬物敦厚純樸。
當今寺廟香火旺盛,供奉的佛像神像,妙相莊嚴,偉大崇高而不朽的形象,使他流芳百世,而成為后代人永遠敬仰的楷模,所以進奉誠心,感通神靈,心誠則靈。
以正月初九夜燒頭枝香為例,廣大的善男信女都以為自己能搏得頭籌,搶先把自己的感恩和許愿上達天庭,讓上帝菩薩獲取第一印象就可以更多地引得菩薩的關注,從而得到更多的保佑。
感嘆之余,也覺得作惡者居然來搶先祈求大慈大悲的保佑,世事紛云看來矛盾,其實并不奇怪,作惡者的多行不義未必美妙,心中難免日夜惴惴不安,不知何時報應,從不義之財以求菩薩。有的貧官還在家中設有佛堂,有的到處燒香禮拜,但其結果都不能如自己所愿。城隍廟里有一對聯:“作事奸邪盡日焚香無益,居心正直敬吾不拜何妨”。
這也未免估計得太低了,那簡直是把菩薩也當成和自己一樣的貪官看待了,這種自欺欺人而己,騙菩薩是辦不到的。
地藏王菩薩原是新羅國王子,后凈身到九華山修行,每天采藥救人,終于成道。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天下有一個受難,我不成佛”。拜這樣的菩薩就要向他學習,多行善事必成善果。
現在國家富強了,人民富裕奔小康,過著幸福的生活,許多人都許愿在新的一年發達進步表示感恩,這是中國民間在農事季節之前或辦大事之前都要禱告,這都是正常的崇教感情。我們受惠于自然,受惠于社會,受惠于國家,受惠于父母同志,這些都是應當牢記不忘,并且隨時激勵自己的。
誠則明,明則誠,這叫做天性,這叫做人為的教育、只要做到了真誠。二者都合一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里也表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真誠者只有首先對自己真誠,然后才能對全社會真誠,真誠可使自己立于天地并列為三的不朽地位。故至誠不息,生命不息。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