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仁
初秋時節,我們走進仙游山,實地探尋神秘之地木蘭溪源。
雨后天晴,汽車穿過崇山峻嶺,云散處,玻璃窗外,遠眺戴云山脈,山巒疊翠,群山逶迤,盡收眼底。山路上看不到行人和車輛,感覺木蘭溪源就是一塊世外桃源。不禁感嘆先民是如何靠步行肩挑尋找仙游山定居生活。有山有水,環境宜人,又遠離喧囂,在這過上與世無爭的生活,這是先民的智慧。
到了仙西村,我發現了一輛生態保護專用巡邏車。據西苑鄉仙西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紀志達介紹,這輛車發揮重要作用,山區面積大,山路遠,村里十多位黨員志愿者巡邏、宣傳、撿拾廢棄物垃圾等,它都能派上用場。我在心里產生敬佩之情,他們在這時時守護著源頭的自然之美、生態之美。
木蘭溪源野生的動植物資源豐富。保護區內現有維管束植物1368種、脊椎動物428種,被譽為“物種的基因庫”。2012年底,木蘭溪源頭所在地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并建立木蘭溪源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進入新時代后,我市更加重視木蘭溪源頭治理工作,以最嚴的措施守護自然饋贈的大美。從源頭治理抓起,保護好源頭的青山綠水,加強全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參與保護建設。
碧水藍天下,仙游山古民居、新蓋樓房錯落有致,村道水泥硬化,衛生整潔。我向紀志達了解相關情況。他介紹說,仙游山有人口近7000人,其中十有八九都外出謀生,從事扁食等飲食生意。目前在家的多是老人和小孩。
為了保護源頭環境,政府明令禁止養殖雞鴨牛羊等。村民以種“一季稻”和種菜為生,收入有限。我在仙東村仁山自然村,遇到一位80歲老大爺。他身體硬朗,獨自居住在一座大古厝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平時吃的是自家產的米,自己種的菜。
沿著崎嶇蜿蜒的小道,經過“抱芋上書”,“木蘭溪源”巨石,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森林,此時,我仿佛看到了當年在京的莆仙老板紛紛捐款,種植了一大片樹林的歷史鏡頭。我站在靜謐的清源亭里,放眼遠處,“清源林”“思源林”的樹木長得郁郁蔥蔥,時刻保護著木蘭溪源的土壤和植被,涵養著水分。初秋的涼風吹拂,一縷縷清新醉人的新鮮空氣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陶醉在這個“天然氧吧”里。
一行人來到黃坑里自然村海拔883.8米處,看到了用溪石砌筑的一池泉水。這一不干涸的泉水,澄澈、干凈、透明,我用手捧起喝下,甜甜的味道,比名牌礦泉水還好喝。這就是木蘭溪源的水,從這里出發,經過龍過隔、牛溪隔、半嶺溪,匯入雙溪,流入度尾的后埔溪,一路向東,大濟溪、龍華溪、瑞溪匯入,過仙游縣城,經榜頭、蓋尾、華亭,流向興化平原,注入興化灣,浩浩蕩蕩奔向大海。干凈的木蘭溪水,哺育著百萬興化百姓。
登至仙東村的仁山七星樓亭閣,我們聽到了山澗溪流的聲音,還有“咕咕”的鳥叫聲。四處林密路陡,人跡罕至,保持著原生態,我心里想,這就是源頭應有的狀態吧。
木蘭溪源之美,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