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楓亭肖員外年已40開外,膝下尚無一男半女,為此夫婦倆便特地前往九鯉湖祈夢求嗣,自從九鯉湖回來之后,安人便覺得身上已有喜了,肖員外聞言大喜。肖員外家雖富足,夫婦倆卻是勤儉慣了,不肯使用下人,一應家務,盡是夫婦二人親自操持,但勤儉而不吝嗇,村中修橋鋪路,都領頭獻款,其好施樂善行為,聞名里外。
一日,只聽內室一聲嬰兒啼聲,喜婆出報“安人平安分娩,喜得千金”。肖員外聽后正當遲疑之際,忽報:后院木棉樹突開木棉花,滿樹紅艷得似芙蓉。肖員外轉念思忖:“此lsquo;非女rsquo;既是仙公所賜,又有院樹突開艷花之兆,今后定是不凡”。想到這里,隨即轉郁為喜,就以樹花似芙蓉之態,為女兒取名為“芙蓉”。
元順帝至元三年(1337)肖芙蓉漸以長大成窈窕淑女了,此時已出脫得婉如芙蓉出水般地漂亮了,人人贊其體若仙子,貌比西施。她不僅體貌出眾,且具勤勞秉性,這是秉承父母,但卻更甚于父母。她不愿讓母親終日忙于家務。于是每日便廳前廳后打掃、灶前灶后幫廚,針線女紅,樣樣精通。她見父親整日手下釋卷地好求學問,受其熏陶影響,也就慢慢地喜歡起讀書,并時常纏繞著父親,要他教其吟詩作賦。
肖員外本是滿腹錦繡文章的教書先生,他與鄰村的林亨是同窗好友,互相唱答詩文,文才難分伯仲,甚為交契。自元仁宗延祐元年(1312)開始正式舉行鄉試以后,科舉雖是時斷時續,但兩人還是互相勉勵奮學上進,當年他本欲與林亨一起參加鄉試,怎奈他的耿直秉性難改,見到官府肆虐橫行,尤對南人更是輕蔑凌辱,心便憤憤不平,毅然放棄仕途的進取,甘居林下。原來,當時官府將國人分為蒙古人,色目、漢人,南人四等,作為一個南人,他本已深惡痛絕其種族歧視,那“九儒十丐”的不如倡妓的低賤地位,更使他難以忍受,故此連教書先生都不當了,斷然改途經商。可是久濡儒林,好學之習難改,故有手不釋卷之辟。
慈祥的父親拗不過女兒的糾纏,便悉心指教,林亨(元代狀元)經常登門與肖員外談文說賦吟詩作對,見其女好學,見其詩意尚新,對句也穎,認為是可造之材,便傾心給予指教潤色。日久,肖芙蓉的詩賦對答聯句之類的習作,漸入嫻熟之境,竟是青勝于蘭地超越了父親。
自民間挑選進京的眾多秀女,齊集在宮廷上,`經過品貌、詩賦、才藝等幾番篩選之后,自是“真珠殿后”廖廖數人,肖芙蓉(莆田楓亭后肖村)乃真珠之一。年青的皇上感到難于取舍。還是太監鄭公公出主意:“俗語說:民以食為天,烹調乃食之第一大藝也,吾皇何不以烹調之藝試之?”。皇上一聽,大喜道:“妙,古有文君當灶之佳話,烹調乃女子之絕藝,此試定能見分曉!”。(未完待續)(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