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懷中
故鄉仙游有條溪叫木蘭溪,發源于仙游縣西苑鄉仙西村黃坑自然村,發源地屬戴云山脈。木蘭溪是莆田市的母親河,橫貫莆田市中、南部,自西北向東流經仙游縣、城廂區、荔城區、涵江區等,至三江口注入興化灣,進入臺灣海峽。木蘭溪繞過重重山脈,沖出條條山谷,聚集大小溪澗360多條,干流全長105公里,流域面積1732平方公里。將這條入選全國首批“十大最美家鄉河”的漫長河流謙稱為“溪”,體現了莆仙人歷來的秉性。
莆田歷史文化名人鄭樵,曾以“壺山八面蒼翠,蘭水一泓漣漪”等詩句,來贊美壺公山和木蘭溪的“壺蘭雄邑”之美,木蘭溪兩岸風景如畫。很久以前,我曾在假期從南門橋下乘烏篷船到莆田。我坐在船艙中,船夫撐著長長的竹竿,沿河而下,兩岸的荔枝林、龍眼林及農田茅舍遍布,風景誘人。
我出生在鼓浪嶼輪渡碼頭,小時候坐在靠海民房的窗口,望著大海,受大海的博大胸懷陶冶著。抗日戰爭爆發,我隨父母回到故鄉仙游,便和木蘭溪為伴。將近年關時,我跟隨母親去木蘭溪浣衣,她和妯娌一道有說有笑,我則在溪邊游玩,抓一些透明小魚放在沙灘的水洞里。我尤其愛在木蘭溪游泳,水清可見底。特殊歲月中我從廈大中文系回鄉,帶著小孩到木蘭溪游泳,那時卻已無人同游。如果說,大海的博大精深曾熏陶著我,那么木蘭溪的橫沖直撞性格更影響了我,我永遠思念著這條母親河。
木蘭溪的另一個特色是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包容豐富多彩的文化。木蘭溪是文藝創作的好題材。早在唐末,莆田的一位高僧妙應禪師便曾有“莆陽朱紫半”“水繞壺公山”的箴言,所謂“朱紫”即官服之詞。宋代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曾望著屹立東海濱的壺公山說:“莆多人物,以文獻名邦著,乃此公作怪也。”后來黃鏞針對朱子的話,作了一首《游木蘭溪題續前人》的詩:“水繞壺公山,此時方好看。相傳三百載,符識在木蘭。莆田多人物,乃此老作怪。更有木蘭水,添作怪中怪。”這算是木蘭溪的文化佳話了。
在游木蘭陂后,郭沫若在1962年秋寫的《詠木蘭陂》詩的開頭曾言:“清清溪水木蘭陂,千載流傳頌美詩。”木蘭陂的興建,增添了木蘭溪的神奇色彩,文人墨客千百年留下了許多木蘭陂的贊美詩。木蘭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歷史上,由于木蘭溪上下流落差太大,下游河道彎曲狹窄,下流深受溪洪和海潮之患。直到木蘭陂建成后,這方土地才成了魚米之鄉。木蘭陂工程具有“引、蓄、灌、排、擋”的綜合功能,從此,木蘭溪得以灌溉良田萬畝。
人們永遠忘不了,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代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1999年12月27日將當年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設的義務勞動現場安排在木蘭溪,并與當地干部群眾、駐軍官兵6000多人一道參加了義務勞動的往事。他一心為民,帶領群眾掀起興修水利新的高潮,為排除木蘭溪水患吹起新的號角,譜寫了驚天動地的治理木蘭溪水患的新篇章。
報刊上,曾登載不少有關木蘭溪的散文和作品,我都會認真拜讀。我的鄉親、作家李朝全最近在《人民日報》“副刊”上發表的《清清木蘭溪》,抒寫了他在木蘭溪畔生活的情趣,讀罷尤感親切。文中談到,他小時候生活在木蘭溪畔,后在外地求學、生活,每年回去都會觀察木蘭溪的狀況,經過多年綜合治理,木蘭溪越來越靚麗,“我的鄉情得到了真正的撫慰”。
多年來,我的散文集中也有諸多書寫木蘭溪的作品。如在散文集《大海情緣》中收入的《木蘭溪流韻》,便是從河流在全球發展中的作用的角度談到了木蘭溪。多次采風中,我寫了不少有關木蘭溪的散文,如收進散文集《山海交響》中的《魅力城廂》。我還曾在馬來西亞華人作家云里風的故鄉寫了《木蘭溪懷里的綠洲》,龍眼果園和木蘭溪的綠色景觀令我難忘。我在《水鄉秀色》中寫了重訪荔城區的感受,那時我們暢游木蘭溪的支流延壽溪,坐在游船中,頭頂的一串串荔枝已經成熟。木蘭溪下游的“梅妃故里”黃石江東村也是一幅碧水環繞、人文鼎盛、景觀奇特的十里水鄉之畫卷。家父許子烈在晚年寫的、比《長恨歌》還長的長詩《梅妃曲》的開頭便是:“南國荔枝樹樹開,壺公山下繞木蘭。一排風光如圖畫,畫中眼底如江山。”相傳,唐朝的梅妃小時候就生活在這如詩如畫的木蘭溪畔。
20世紀80年代,我在廈大中文系執教。同鄉學子林丹婭在《福建文學》發表的散文《蘭溪水清清》是她的成名之作。如今,她已是著名的教授、作家、評論家,是木蘭溪孕育出的人才。
愿母親河木蘭溪永遠清澈明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