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國風,南國的楚歌,都養了屈原。屈原完成了一個劃時代的任務,就是把群眾集體性的口頭創作,提高到了專業作家藝術創造的水平上來,寫出了極富個性的詩篇。
一、開創了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首先,側重表現對進步理想的追求和堅持。屈原揭露現實十分深刻,但更著力于抒發理想,歌頌他心目中最美好的事物。《離騷》頌揚歷史上的圣君明主,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直到楚國創業的先君,寫他們上得天助,下順民心。除了宣傳理想,屈原又不遺余力地表現對理想執著不倦的追求。他憎恨惡濁的現狀,渴望尋求一條掙脫黑暗羅網的出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求索”。當他實在無路可走時,就形之于夢幻,上天下地,迎拜眾神,神游西海,以致最終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屈原寫理想,還表現在塑造理想化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上。如《涉江》的開頭,書寫了一種自畫像:“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寶璐,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駕青虬兮驂白螭,吾與重華兮瑤之圃。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明兮齊光。”這個形象獨行特立,光彩奪目,令人不能不仰而視之。
其次,想象豐富,夸張大膽。正因為屈原筆下更多幼是理想世界和理想人物,所以他并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去精琢細刻,而超脫空間條件的限制,采用了大量非現實的夸張手法,再加上廣泛選取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富于楚地特色的山川景物,就使他的多數詩篇具有離奇曲折的情節,形成優美奇特的境界,籠罩在絢爛綺麗的氛圍之中。如《離騷》為了突出對未來的憧憬,安排了兩次向光明進軍的旅程。一次是奔上天宮:玉虬飛騰,風神護送,月神引路,云霞相迎。一次是進發西海,八龍駕車,云旗飄揚,奏起九歌,跳起韶舞。詩人任憑幻想馳聘,把人們帶入了五彩繽紛,恍惚迷離的神話般的世界。
第三,感情的澎湃激越。屈原的詩就是他沸騰的熱血飛濺拋灑而成的。他往往采取直接而強烈的抒情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要求、態度,赤裸裸、盡情地傾瀉出來。《離騷》的第一部分,幾乎都是直抒胸肌,由于“蓄極既久,勢不可遏”,申明至死不變的態度,就有五次之多;如“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的浪漫主義真正植根于社會生活之中,他對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理想先進而頹唐,明確而朦朧,作品反映現實的深度在古代是少有的。手法則多屬于浪漫主義的范疇。積累了比較成功的經驗,因而無愧于積極浪漫主義奠基人的稱號。
二、完成了楚辭這種新詩體的創立,從體制、格調、技巧、語言諸方面突破了《詩經》的成規。篇制擴大了。《詩經》多短制,《國風》的抒情詩一般采用重章迭句的形式,反映了一個生活側面,或者片斷感情。屈原則第一次寫出了沈雄博大,氣象萬千的長篇詩作,容量成十倍百倍地擴大,便于展示廣闊的背景和曲折復雜的思想。趨于散體化。這是指屈作的敘述成份多,議論成份多,散文的句式多。他處在大動蕩的歷史年代,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抱負,同時也郁結著無窮痛苦,勢必要尋找一種較為自由活潑的表達方式,淋漓盡致地吐露而后快。趙于華美化。《詩經》以單純質樸見長。屈原卻是慣于以酣暢的筆墨、濃郁的色彩去傳情寫貌,詩里出現了繁盛的鋪敘,華美的詞藻,工整的對偶,風格為之一新。句法多樣化。《詩經》的句式大體整齊劃一,以四方為主。屈作中雖然還有接近四言形式的詩,如《桔頌》、《天問》、《招魂》等。他又進而對楚歌加以改造,發明了以六言為主的《離騷》式。總的看,句子加長了,并且參差錯落,大量使用虛詞,適于表達不同的感情和語氣。解放文體,注重文采,這是戰國的時尚。這種風氣影響了屈原,他又反過來揚波助瀾,在詩歌的領域里大大推進了文學的發展。后世的詩賦詞曲作家,都從屈作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
三、發表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屈原向《詩經》學習比興,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詩經》里幼比,明喻居多;居作幼比,大量的是擬人和借喻。《詩經》里的興,有借物發端、隱喻和象征等幾類,屈作主要是使用象征的藝術手段,通過一定的篇幅,描寫特定的具體形象,去表現人或社會現象的本質特征。例如“朝搴陛之木蘭兮,文攬洲之宿莽”兩句,朝夕喻四時,木蘭和宿莽喻美德與知識,搴欄、攬宿莽喻勢力獲取。總體上則是借不停地摘采香花異草的圖影,象征抓緊時間修身自勵。它所形成的深遠意境,明晰如畫,耐人尋味。
屈原還擴大了比興的廣度,并構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他隨時隨地運用比喻和象征。如在善鳥惡禽比附忠奸,以道路正斜比附治國之道,以繩墨規矩比附法度綱紀,以駕駛車馬比附任賢理國。其中屬于屈原的首創,又定形化的有兩類,即用香草、美人比喻象征高潔的人物、品德或理想,用男女關系與夫婦關系比喻象征君臣或臣臣關系。
屈原的比興手法產生了突出的藝術效果。他通過形象思維,把政治思想內容很強的事物的本質特征具體化、形象化,給人提供了鮮明的感性認識,從而激起人們愛憎的感情。凡是讀過詩的人,一提到群小,就聯想起惡草和糞土,一念及屈原,就聯想到美人、香草、明珠的寶玉。 (游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