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一場別開生面的宣講活動正在進行。莆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柯力,作為港區思政輔導員,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帶到了基層一線,為執勤的移民管理警察、碼頭作業工人送去了“精神食糧”。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柯力副教授的宣講聲情并茂,深入淺出,將黨的最新政策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在場的每一位聽眾深刻感受到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堅定步伐和廣闊前景。隨后,柯力副教授還向現場聽眾發放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等書籍。
自7月以來,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牽頭消防救援、海事、東吳港務站,以及羅嶼、八方、國投湄洲灣港口、八方物流等“三線·同心”黨建聯盟單位,將高校思政教育資源引入東吳港區一線,聘請莆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9名講師,擔任為期半年的東吳港區思政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與理論宣講,探索港區思政教學研究,參與口岸黨建聯建活動,充分發揮輔助決策、推動工作的功能作用。
“以往,基層民警職工只是在會議室上學習思政課,比較難學深學透。”對此,作為福建省教育系統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團成員,柯力副教授感觸頗深。如何解決這個難題?莆田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把課堂“搬”到東吳港區,與莆田邊檢站聯合共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講基地”,創新學習的鏈條由此形成:定期設置研學主題,由高校專家現場講課,基層黨員再結合港口業務研討,用沉浸式學習,牢牢掌握黨的創新理論。
當天上午,在東吳港區國投9號泊位,巴拿馬籍“艾拉”輪正在加緊卸載7萬噸煤炭。甲板上,七八名外輪船員對佩戴黨徽的柯力副教授和莆田邊檢站執勤一隊隊長姚瑤,揮手致意。“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抓黨建就是抓住了港區經濟發展關鍵。”姚瑤說,推行黨支部書記“接待日”和黨員示范崗,黨員民警全力落實港口邊檢行政許可“一地辦證、全省通用”等服務舉措,對口岸航運企業100%落實“隨到隨檢、零等待、零延時”等服務承諾,為港區發展輸送“紅色暖流”的同時,逐漸形成黨員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
在“蝶變躍升”中發揮核心堡壘作用。莆田邊檢站執勤一隊黨支部書記劉吉明介紹,由高校思政老師擔任輔導員,在港區一線設立全天候、實體化黨建陣地,推行移民管理等口岸單位與地方政府、港區企業基層黨組織制度化、常態化優勢互補,這在福建省的港區黨建聯創活動中尚屬首家。
黨旗引領,向海而興。在港區黨建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下,莆田市港口已與全球的5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高質量發展催生歷史性跨越,2023年東吳港區貨物吞吐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福建省第二大散貨港區,對中國臺灣地區鐵礦石中轉量連續5年全國第一。今年7月夏季高溫以來,僅國投湄洲灣煤炭碼頭就進口煤炭107.57萬噸,同比增長22.35%。
(吳志 陳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