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緒
黃節甫,字大節,明英宗正統三年(1438)五月二十七日生,莆田縣莆田里塘下,亦稱沙堤(今荔城區黃石鎮塘下)人。其為唐代桂州刺史,朝廷贈金紫光祿大夫、封開國公、謚忠義黃岸(字宗極,號魁杰)后裔。黃氏族聯云“江夏家聲大,桂州世澤長”“教化第一,考友無雙”“聿修厥德俾爾熾昌,長發其祥施我子孫”。
清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一輿地載:“黃石市,市跨莆田、景德、連江、國清四里,居人延亙千余家,多讀書仕族,明登賢書者一百八十六人,甲科者五十六人。園林相續,果則荔奴,樹則梅花,臘月看梅,衣冠駢沓,最為勝處,實莆之巨鎮也。”黃氏先祖自涵江黃巷遷居塘下,岸公子孫衍派各地,遂成東南望族。節甫曾祖宗孟,祖父廷珪,父與直(字質菴),母方氏。質菴教子有方,節甫早年即與堂侄黃榮、黃華一起入邑庠讀書,其為人質樸、坦誠,穎悟過人。慕古循規,護事父母、貧而盡孝,一心翰墨,好學不倦,胸懷大度,人才俱美。節甫為明代書法家、詩人。
憲宗成化七年(1471)辛卯,節甫擢福建鄉試余謙榜第三名舉人,是科莆人中舉達三十一人,族親黃穆為第二名舉人,塘下尚有許仁中舉。節甫之父質菴,不幸中年沒,遺下寡婦孤兒兩人相依為命。家中生計全依方氏日夜操勞耕織,以供薄食。其母方氏勉之愛子節甫篤學,以終父志。
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節甫擢戊戌科曾彥榜進士,為三甲第六十八名。是科莆人共舉進士有黃節甫、黃文琳、林俊等十人。成化年間,天下太平,文風靡麗,多重形式而輕內容,當政者為矯時弊,特別看重內容充實、文風樸實之作,節甫之作敷詞詳切,敢于坦述己見、所發議論頗多得體,以是擢第。節甫醇謹精經術,初授行人司行人、旋升為司正。知府潘琴在塘下為經魁黃節甫立“閩魁坊”。
明代行人司司正究竟為何官?考《中國歷史大辭典》載:“行人,官名。《周禮·秋官》之屬,有大行人,小行人,掌迎接待賓客之禮。早在春秋戰國時各國多置,掌朝覲聘問,常任使者。秦、西漢有行人令,后改大行令,掌接待少數民族賓客。諸侯國亦置,東漢省。十六國、南北朝常置,掌出使聘問。明代為行人司長官,洪武十三年(1380)置,正九品,掌傳旨、冊封等出使事。下設左、右行人,從九品。旋改行人為司正。左、右行人為左、右司副。另置行人三百四十五人,掌捧節奉使之事,以孝廉充任。后改行人由進士奉使,設三十七人,升正八品。洪武十三年始設,建文中罷,永樂時復置,設司正一人,正七品,左、右副司各一人,從七品,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
節甫自幼即為孝子,其對唐代大詩人孟郊(字東野)特別敬重,源自詩人那首膾炙人口的《游子吟》。孟郊乃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隱嵩山,稱處士。貞元十二年(796)中進士,時年四十六,四年后為溧陽尉,又四年辭官家居。元和元年(806)試大理評事,攜妻赴任途中不幸暴卒。友人私謚“貞曜先生”,與韓愈并稱“韓孟”,蘇軾稱他“詩人肺腑出,出輒愁肺腑”,將他與賈島并稱“郊寒島瘦”。
孟郊詩作《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謂孟郊“為溧陽令,迎侍溧上”。孟郊于貞元十六年(800)為溧陽尉(今屬江蘇),二十年去官,詩當作于此期間。這是一首歌頌偉大母愛的千古絕唱,童稚皆知,歷久彌新。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質樸自然,深寓哲理。這首詩對早年喪父之節甫、憑著寡婦孤兒相依為命、慘淡生涯的方氏母子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感受母愛對節甫來說是刻骨銘心的。
節甫擢第初為行人,舍不得離別慈母上任,竟向朝廷疏情得請歸莆陽授徒,養親于家,自是母子相依為命,日夕奉侍慈親膝下達十載。后以母令難違,節甫責兒子奉侍祖母,自己赴京師復司正之職。
考邑人刑部尚書彭韶(字鳳儀)撰《春暉堂詩序》:“體物詩人,何其善道人情而旁達物理乎,夫物理人情一而已矣。生既同則所資同,所資同則所感亦同,但有動止通塞之異耳。詩人識其然間賦子母之事,即小喻大,比擬形容,詞簡理周,意真情切,使仁人孝子讀之,其能不摧咽而灑泣者嗚呼鮮哉!”粵稽昔人游子之詩有曰:“難得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論者謂與三百篇,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語,同一廣妙,蓋萬世所不能外,而一日所不可忘也。
伏觀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少之時鞠我之恩盡矣。迨及稍長,成立在望,見所可欲必期曰:“愿吾子亦如是也。”于所可惡必祝曰:“愿吾子勿復似之。”往來憧憧,恆貯于懷,正如春日載陽,舒遲普照,和氣充塞,萬類生輝,蓋無時無處而莫非生物之為也。物待是生,形形色色,相禪不窮,無階報答而況一草之微,縱使知報,其何以為力載?雖然難報者勢也,欲報者心也,勢雖有滯而心無己。君子于是觀寸草之微,心仰春暉之大德,其能不汲汲然而思圖報于萬一乎!
吾邑質菴黃處士先生暨配方太孺人素賢,其子今行人大節,俾讀書邑庠,不幸質菴中年沒,太孺人以家未造,不欲授事于子,乃悉躬理,惡衣食,治絲枲,日夜無厭。惟勉大節篤學,以終父志,視他氏之母人子者,其育之艱,成之又艱也。大節感念思奮,成化戊戌舉進士,授今官,疏情得請歸養于家,母子相依迨有十載,儒者榮之。一旦太孺人語大節曰:“吾孫成立矣,汝蒙朝廷恩榮,曾無涓埃之報,宜以祿為養母,茍延歲月也。”大節辭不許,太孺人取行衣縫之,且祝曰:“尚慎爾身,早旋歸哉!”
大節至京,復拜前職,移俸于家,俾子代養,奉祝言以周旋,慕慈闈而莫即,乃名所寓曰“春暉”,以表寸忱,蓋慨乎難其力而恒思諸心也。至是太孺人壽八十有四,康強無恙。七月哉,生魄其誕辰也。大節將奉使荊襄,喜畢事便道歸拜家慶,則又以春暉顏其母之堂,于是縉紳樂其養有成,因公義而伸私恩,咸賦詩為貺,而征予序之。噫!是有益于世道人紀,非彌文事也,故不辭而書于上方。(摘自《彭惠安集》卷二《春暉堂詩序》)
值得一提的是,節甫堂侄黃榮,字儼仁,憲宗成化四年(1468)應福建鄉試,擢黃文琳榜舉人。成化八年(1472),黃榮擢壬辰科吳寬榜進士,為二甲第四十一名,歷南京刑部主事,升南京刑部員外郎,遂巡撫都御史王公恕理刑,有能聲。成化十七年(1481)九月,黃榮應詔出為浙江按察司僉事,司典水利,濬杭州運河、自江干抵北關九十余里,以便轉餉。其浚河時、多削豪右侵地,豪右陰龁齟之,遂罷歸返莆陽。黃榮日與吳方伯繹思(以字行),魏道州時敏(字竹溪),開黃石東井詩社,濁醪春韭、陶然自適。卒之日,家貧殯事不給,弟黃華,字世英,為之治喪。
黃榮胞弟黃華,憲宗成化十六年(1480)應福建鄉試,擢吳棱榜舉人。成化二十年(1484),黃華擢甲辰科李旻榜進士,為三甲第一百七十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轉戶部主事。孝宗弘治六年(1493)八月,升廣東按察司僉事。弘治九年(1493)得罪權貴被罷。成化、弘治年間,知府劉澄、丁鏞為黃榮、黃華兄弟在黃石塘下立“雙鳳坊”“聯憲坊”“外臺方駕坊”。
俗云:“君子有四貴:學貴要,慮貴遠,信貴篤,行貴果。”意即君子最崇尚四種德行,學習貴得要領,思慮崇尚久遠,信仰崇尚堅貞,行動崇尚果敢。塘下黃節甫、黃榮、黃華叔侄三人,能做到為國盡忠,為家盡孝,誠具四貴之德行。其生平事跡可見弘治《興化府志》卷之十八、《彭惠安集》卷二、康熙《興化府莆田縣志》卷十三、乾隆《興化府莆田縣志》卷十三、《明代科舉與文學編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