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這塊神奇的畫鄉沃土,出過馳譽海內外的著名國畫大師李霞、李耕、黃羲,近年來崛起畫界的林敏, 1945年出生在書峰鄉一個農民家庭。父親是職守講壇的教師,精通音樂和書法,他從小對書法情有獨鐘,樂器也是迷戀不已。父親每晚教他寫字,沒有完成臨募任務,責其不能入睡。嚴格的家訓和藝術熏陶,鑄就他自強奮發的性格。當時家道清貧,單靠父親微薄收入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困窘憂愁。林敏是八個子女中的老大,他意識到自己肩上擔子所承受的重量,在困境面前不徘徊、不沉淪。初中畢業就開始步入人生,闖蕩世界,上山砍柴賣瓦窖,奔波城里學木匠,制作家具,雕刻眠床,進駐寺廟繪壁畫,飽受風雨,體味人生。
林敏年小就有繪畫天賦,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在嫻熟木工的基礎上轉道工藝設計。后來,悉心鉆研歷代名家的國畫技藝,師從李耕國畫大師高足周秀廷,在生活和實踐中把握創作規律,刻意求新,獨辟奚徑,形成自己鮮明的風格。他創作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鳥俱佳,精雕刻、諳書法,尤其“四君子”,更是妙筆傳神。他擅長畫竹,體味真實:竹葉結構由個、分燕尾交替組合,竹桿上下相承,下短上長,用筆直,竹節不能臃腫。竹枝與竹節要相接,枝生有雌雄之分,單節為雄,雙節為雌,雌竹生筍,雄竹不生筍,雌竹葉密垂沉,雄技葉揚剛勁,技葉相接,技有所生,葉有所歸。三桿竹須用兩桿淡墨,一桿濃墨,方顯出遠近,畫竹葉時,要象寫隸書那樣,不必畫太尖,才能體現畫家的功力。
他的藝術人生在時代變革的形勢下,面臨挑戰和機遇。1997年,他受聘在仙游工藝城任藝術總監,值時,北京國畫大師劉恪山、張仃率隊160多人專家、學者到該公司視察仙游古典家俱市場,在仙游飯店會議廳,當場看到林敏揮作的《梅花圖》大加贊賞,夸其筆墨蒼勁清秀,墨色淋漓澤厚,堪為上乘之作,后錄啟功先生題董壽平 畫梅之詩:“墨痕濃淡影橫斜,綽約仙人在水涯,有目共知標格好,這般才是畫梅花”相贈。林敏意想不到天上為他送來了劉大師,喜悅激動交加,懇請指點,恪山笑答:有緣相識,期望努力,繪百幅梅花作業寄京批改。爾后,書信往來不絕,師生情誼深厚。2001年,悅山邀他赴京面敘約稿,真是“藝壇趣事瞬間起,丹青連結京仙情。”秀廷時常牽掛這位多才多藝的弟子。2003年起連續三年來到林敏家,長寓10多天,膝促談藝,言傳身教,授以國畫創作“玄機”、“妙法”,使他對傳統國畫創作有新的啟迪和感悟。從此,他在劉、周師父的教誨下,更加意志風發,專心創作,藝術得以提升和超越,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國門敞開,林敏用嫻熟精湛的筆畫書寫昇平盛世,相繼到馬來西亞、永安桃源洞、仙游太子府公園設計宮廟匾額龍柱、園林亭榭,并創作許多富有影響的經典藝術作品,在國畫藝術的道路上取得驕人的成就:
《高風亮節》獲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書畫大賽一等獎。
《彌勒佛圖》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并收藏。
2003年應全國美協、書協主席靳尚誼和沈鵬的邀請參加赴澳門、泰國藝術交流團,《梅》、《竹》圖分別被澳門政府、泰國政府收藏。
2008-2009年,35幅作品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中國書協等相關權威專業部門編輯,選載《中國十大畫家》、《海內外中國書畫藝術當代名家二十人》、《精英風采》、《中國精品藝術》等大型畫冊。
林敏的藝術建樹博得軍布、姚天沐、易蘇民、許懷中等名家的褒掖和題辭,新聞媒體亦跟蹤報道。
林敏先生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畫廊藝委會委員、國家博物館畫廊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臺灣)會員。
作家馮定說:“逆境總是有的,人生就是進擊。”數十年來,林敏就是不氣餒,不放棄,一往無前,越挫愈奮,他的人生充滿坎坷曲折,充滿夢想與希望,鐫刻著藝術的印痕。前幾年,他搬進新居,擁有一間畫室,一間陳列室,客廳里擺放著平時演奏用的揚琴、古箏、二胡、中西組合的器樂,朋友羨慕說:改革及時雨綻開嚇敏遲開的杜鵑花!雖已六十開外的林敏,仍神采奕奕,謙遜有加,樂觀詼諧,常說:“黨恩永記,藝事不忘,我要揮毫每一天,我要快樂每一天,我要活到老,畫到老,給后代留下一些益的東西”。
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閃亮,只見林敏與一伙退休老人歡聚一堂,談笑風生,拉拉唱唱,彈奏藝術人生,彈奏和諧盛世,彈奏夕陽贊歌。 (張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