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人重視歷史,故而歷代史學輩出無窮,但史家中的佼佼者,尚推漢、宋兩司馬、漢代的司馬遷首創史學中的紀傳體,為二十四史的典范,其巨著《史記》被譽為史家絕唱。宋代的司馬光,著有《資治通鑒》的中國史書中的編年體完善了,成為后世編年體的楷模,千古稱頌。兩司馬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功莫大馬。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西夏縣(今屬山西)人,史載他七歲時聽人講《左傳》就能了其大旨,并能為家人生動復述。他從小酷愛《古傳》,熟讀《史記》《漢書》,后來中了進士,做了翰林,仍讀史不倦,他生于談史,深感古史浩繁,綱目不清也難以通覽。因而,他自擬于太史公,立志整理往古史籍,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家國有關盛衰,人民休戚的內容,以年為經,以國為緯,編成一部通史,以便于帝王通覽借鑒。
恰好,宋英宗趙曙要司馬光編歷代君臣事跡為書,以供御覽,司馬光遂著手編輯了。他先編好了作為全書綱目的《歷年圖》又起草了《周記》五卷,《秦記》三卷,合為《通志》八卷,送呈英宗,得到首肯,遂詔令其開局編修。宋神宗年間,為助其編輯,將故邸藏書兩千四百余卷也捐獻出來,并為該書定名為《資治通鑒》,意思是可資君王治理天下的一面歷史鏡子。
《資治通鑒》自公元1065年始修至1084年成書,歷時十九年。全書上錄《左傳》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五代,終于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共二百九十四卷。通鑒為宏篇巨制,非一人力所能及,司馬光除得力于一般書史外,主要得力于三位史家,一位是無所不通的劉恕,第二位是專治唐史的范祖禹,第三位是漢書專家劉分攵,他們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然而司馬光是真正的主編,凡遇是非難辨予奪難定之處,全由他一人考核刪定。他的學風謹嚴,一絲不茍,他總是令老仆先睡,而自己秉燭到夜深,凌晨又伏案工作,朝朝如是,夜夜如是,十九年如一日,《資治通鑒》于元祐元年(1086)十月在杭州付印,七年刊成,令人遺憾的是,這位史學巨人已溘然長逝了。
《資治通鑒》主意是為封建帝王提供歷史鑒戒的,故而有階級性時代的局限性,但自其問世之后,在史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后世的史學著述,如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鑒》,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清朝徐乾學的《資治通鑒后編》,畢沅的《續資治通鑒》等都是在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影響下按其體例寫成的。
從此以后,研究《資治通鑒》成為史學中的一門專門學問,稱為《通鑒學》。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