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清康熙二十年(1681),那時候清王朝基本上完成了中國版圖的一統,唯獨臺灣仍然沒有納入版圖,還是南明占據的一塊土地。那時鄭成功扶植的明鄭政權已經到了第三代鄭克塽手上,象征明朝王權的是寧靖王朱術桂。康熙大帝當然想收復臺灣,但苦于鞭長莫及且隔著一條波浪洶涌的臺灣海峽而束手無策!只能聽任鄭成功的政權在臺灣割據一方!
號稱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當然對臺灣未能收復一事耿耿于懷。他在等待時機,也在等待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施瑯。
施瑯(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泉州府晉江縣(今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施瑯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清順治三年(1646)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后因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瑯,施瑯借故殺曾德而激怒了鄭成功,所以鄭成功誅殺了施瑯父親與兄弟。由于親人被鄭成功殺害的大恨,施瑯再次降清。施瑯投降清朝后,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福建水師提督。康熙交給他的任務就是建立一支強大的水師,以隨時準備攻打臺灣。此時懷著國恨家仇的施瑯,殫精竭慮,磨刀霍霍向臺灣。
精兵強將都有了,康熙皇帝要看準攻臺的最佳時機。
按照胡適先生的“歷史偶然論”來分析,這個時機的出現“純屬偶然”!
先是鄭成功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統率水陸軍十七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眼看南京即將城破,可惜只因鄭成功一念之差,致使功敗垂成,只能率殘兵敗將退據廈門,不久率軍從荷蘭侵略者手中收復了寶島臺灣。說來有趣,此時鄭軍乃正義之師,所以也受到媽祖的神助才順利收復臺灣。鄭成功在臺灣仍奉南明永歷為正朔,由世子鄭經留守廈門。
世事紛紛擾擾,其中或有天意在。也是明鄭政權該滅,此時內部不幸出了一件世子鄭經亂倫生子的事,迫使鄭成功連續兩次下密詔誅殺與亂倫有關的皇后、世子等人,不承想負責執行的人不敢下手,想辦法一再瞞過鄭成功。巧的是不久鄭成功因病去世,只活到38歲。大樹一倒,內訌即起,圍繞接班人的斗爭一波未息一波又起,到了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掌權時,實際上臺灣的明鄭政權已經奄奄一息了。
此時,同施瑯一樣出生于泉州的大臣李光地向康熙皇帝建議攻打臺灣、統一中國。康熙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即刻頒詔,命令施瑯和福建總督姚啟圣聯合發兵,水師萬船齊發,劍指臺灣!
雖然水師浩浩蕩蕩南下,但卻無法立即攻打臺灣,原因是海上行軍還必須有季風相佐,否則根本無法抵達臺灣。此真乃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啊!
施瑯的水師選擇在莆田的平海灣屯駐,等待合適的季風一出現,就可以順風順水直下臺灣。
施瑯屯師之地為什么是平海灣而不是其他海域呢?這就牽涉到海上女神媽祖了!
平海當時稱平海衛,衛城前面的海灣像個大漏斗,絕大多數時間都是風平浪靜,數千艘戰船一字擺開,正好面對著約2海里之外的湄洲媽祖祖廟,這個時候媽祖尚未加封為天后,所以祖廟仍稱天妃宮;施瑯本身是虔誠的媽祖信徒,其部下將士多為閩南人,幾乎都是媽祖的虔誠信徒,他們在船上就可以遙拜湄洲媽祖。此外,平海的海濱就有一座天妃宮,據明代黃仲昭考證其創建時間為宋咸平二年(999),距媽祖升天、島民立廟奉祀的宋雍熙四年(987)只有12年,算來應是媽祖信仰走出湄洲島,在大陸建立的第一座宮廟。施瑯果斷選擇平海為屯兵之地,肯定與平海天妃宮相關。后來的事實證明確是如此。
平海是個小鄉鎮,因清初截界已經沒有幾個居民,土地多是鹽堿荒地,突然間數萬官兵蜂擁而至,雖然糧草可由陸路運來,可飲水卻是個大難題!
好在施瑯胸有成竹,他深信正義之師,神必助之。
據說這一年大旱,本地居民飲水都十分緊張,更不要說外面來了這么多人,哪里有辦法解決飲水問題?
施瑯循例先到平海天妃宮設香案、備酒果,叩拜媽祖。他幸運地得到海神媽祖的啟示:天妃宮前有一口枯井,重新疏浚深挖,可得甘洌井水,用之不竭!
施瑯感激不盡,一再叩謝!隨之帶領將士出天妃宮,果然見一口枯井,已經荒廢,施瑯揮劍撬開表層硬土,然后命士兵奮力深挖,不一刻工夫,即見泉水涌出;再向下掘進,已現舊井原形,井水豐沛,居然是“綆汲挹取之聲,晝夜靡間,歕涌滋溉,略不顯其虧盈之跡”,就是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真乃神助也,三萬將士無缺水之虞!
施瑯在平海衛屯兵數月,等到第二年即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開始攻臺,先克澎湖,勢如破竹,順利收復臺灣。明鄭政權的最后一個掌權者鄭克塽投降,寧靖王朱術桂自縊而亡。施瑯決定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媽祖廟,這就是臺灣最著名的媽祖分靈廟——臺南大天后宮。
這里還有一件與媽祖助戰的神跡必須補敘。就是施瑯大軍進攻澎湖時,激戰正酣,而“將士咸謂恍見天妃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而平海之人俱見天妃神像是日衣袍透濕,與其左右兩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知為天妃助戰致然也”。原來是媽祖親自出馬,鼓舞士氣,奮勇殺敵,甚至派出兩位陪神直接參戰,所以臺灣被施瑯大軍攻克,完成了康熙皇帝統一中國的大業!
施瑯知恩圖報,平定臺灣之后,立即派人前往莆田,重修平海天妃宮,并在那口涌泉濟師的水井旁立了一塊碣,親書“師泉”二字,同時還撰寫了一篇流傳后世的《師泉井記》,立碑詳細記述了這個涌泉濟師的傳奇故事。
據說,時任興化府知府沈定鈞有感于此而題聯曰:
井浚錫飛泉,萬眾濟師攻臺灣;
神靈定平海,千年祖廟對湄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