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九章》等,這些詩歌形式總稱為楚辭。它由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和他學生在民間歌謠基礎上加工而成。
屈原生活在楚國由盛趨衰的轉折時期。身為貴族又曾是統治階段中一員的屈原,由于進步的政治主張受到朝廷保守勢力的反對而遭放逐。長期的流放生活,使他了解到民間的疾苦,同時也使他的創作得到民間文學的滋養。他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的不朽篇章。最終因對時局絕望而自沉于汨羅江。屈原的作品強烈地反映了他進步的政治理想,九死不悔的抗爭精神和眷戀祖國的無限熱忱。作品想象豐富,文辭華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桔頌》是《九章》中的一篇。“托物寄情”是我國文學的傳統。在文學史上,這樣長篇的詠物詩無疑是第一首。《桔頌》的第一段其意:天地間美好的桔樹自來就適應栽種地的水土。稟受天性不能遷移到北方栽植。根深蒂固難遷移,意志更加專一。綠葉白色的花,茂盛可喜。桔枝重疊并有桔刺,果實團圓。半生熟的果實青黃混雜一起,紋理色彩燦爛。純凈的顏色皮肉潔白,大都可信。十分茂盛,修飾得恰到好處,美得出眾。
第二段其意:你小時候的志向,有與眾不同的地方。直立不遷,豈不歡喜?根深蒂固,襟懷寬廣,并不追求甚么私利。獨自蘇醒在世上,充盈天地之間而不流傳。沒有身外的欲望和奢求,永不犯過失。保持無私的品德,與天地共存。自己年齡雖與歲月一同消逝,但希望長與桔樹為友。孤寂不惑亂,堅硬而又紋理。雖然年輕,作為師長對待。美德并立如伯夷,要把桔樹作為自己的榜樣。
“桔逾淮而北為枳”(桔樹移到淮河北方變成積)桔樹的這一特性,在詩人看來是“獨立不遷”的堅貞品格的象征。詩人之所以產生共鳴,即是看到自己稟性中與桔樹相同之處,詩人認為桔樹應該成為自己的學習榜樣,所以他愿意“置以為像”。
2000多年來,屈原的《桔頌》成為我國歷代文人志士的座右銘。如今,我們也要以她為榜樣,象桔樹一樣根深蒂固,意志專一。從小時候起,就要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學好本領,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長大成人之后,要學會謀生,待人處世要真誠,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愛崗敬業,尊重領導,團結同志,遵守紀律,維護憲法,與人為善,知錯必改。謀職升遷之后,更要襻懷寬廣,不求私利,多做奉獻,關注民生,清政廉潔,反貪肅賄。脫貧致富之后,要尊敬長輩,夫妻恩愛,鄰里團結,勤儉節約,低碳生活,救苦救難,扶貧賑災,大愛無疆,天地共存。 (游炳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