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朝廷譴使奉表稱臣于元,臨安的南宋王朝崩潰了。
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等主戰大臣擁主入閩,遷都福州,五月,益王趙昰即位于福州,為端宗,改景炎元年(1276),封弟趙昰為衛王。十一月,元將阿刺罕兵到福州,福州知軍王剛中同福建招撫使王積翁獻城降元,張世杰、陸秀夫諸大臣和大軍護端宗,楊太后、衛王趙昺及宮女hellip;hellip;等,分水陸兩路遷都興化(莆田)大軍從陸路撤退興化,駐扎東埔等地。宋主、楊太后、衛王及文武諸大臣和宮女等從水路遷都至興化灣埭頭登陸,經大蚶山至興化軍城,宋主和文武大臣醞釀成立東宋王朝,端宗皇帝還在樵樓前宣布:南宋遷都興化改為“東宋”。文天祥親到興化軍敦請勤王順路到涵江港頭村老朋鄭頤頡府第造訪,敦請勤王,鄭曾任尚書與文天祥同僚,因奸相陳宜中擅政,憤而辭官歸里。文天祥抵時,那里正建里社,咸請文天祥為里祉題名,文乃手書“新有社”為匾,落款宋,文天祥;又到白湖陳文龍府造訪,傳諭“復以陳文龍為參知政事”。陳文龍和文天祥原同朝為官,同為主戰派,相見時格外親熱,陳文龍設宴款待文天祥、酒至數巡,陳文龍懇請文天祥題詩留念,文天祥即席吟《題陳正獻公六梅亭》詩一首,云:“相府庭前梅六株,四周香影護琴書,月華猶帶玉堂色,風味曾分金鼎余,五柳門前空寂寞,三槐堂上競蕭蔬,唯渠不變凌壩操,千古風際只自如”。陳正獻即南宋抗金名相陳俊卿,賜謚正獻,陳文龍是他五世從孫,這首詩的大意是:效陳俊卿效陳俊卿堅持抗金愛國、不要學陶淵明種柳空寂寞,王佑種槐“競肅疏”,追求安逸舒適無所作為消極茍安的生活,要奮起抗元保宋”凌壩操的大志。于是,陳文龍同意出來為宋抗元。傾家資募義軍在興化軍部署保宋抗元,在囊山設伏重創元軍,以三千兵力,同號稱十萬元軍在囊山展開殊死戰斗,取得大捷。
陳文龍在興化軍城與民同仇敵愾誓死保城,元軍屢攻不克,多次向陳文龍勸降,都被拒,又迫其姻親致書勸降,陳文龍焚書斬使,復書不降。為防元軍再攻,陳文龍派部將林華往福州偵察敵情,不料林華叛變,與福州降將王世強交結,暗引元軍到城下,詐稱“宋兵來援”,通叛曹登孫見勢不妙,開城降元,陳文龍被執,興化軍城遂被元軍攻破。
南宋既定遷都莆田,臨安和(福州)的官民就陸續來莆,在華亭建起國家級城隍廟仁和廟(即臨安府(杭州)轄二縣:仁和錢塘)1276年由宋端宗陳文龍陸秀夫等所建,在華亭鎮柴樓里(街上)彼時攜帶仁和廟及一些文物,仁和廟在臨安已有150年歷史(1127-1276年)用原名以志懷思故國。當時浙江省長也隨君臣來莆,也在興化城南門外建一座浙江廟。宋亡后,仁和廟一直存在,但主神不稱城隍爺,只稱太師爺,但忌日都用神隍爺陳文龍的,因興化城破后陳文龍就義。宋帝封他為城隍爺。現從華亭街登上宏偉高大的門樓,其三層檐下豎匾“皇旨”,登上神隍廟前大石埕右旁石碑:莆田縣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仁和廟,莆田縣人民政府2000年11月立。
仁和廟于1953年改為華亭區公所,公社、糧站等、1993年重修為仁和廟。
陳文龍叔陳瓚聞噩訊,當即發誓曰:“侄不負我,我不負侄”。景炎二年(1277)陳瓚在華亭組織義軍數千人,攻入興化城,死守城,從二月至十月,元將索多用云梯,炮石攻城,城破,開展巷戰殺死元軍幾千人,終因眾寡懸殊,力盡被俘,被車裂而死,元軍屠城,殺三萬余人,血流成河。最后東埔北草地上宋軍與元軍展開大戰,宋軍被消滅了,遍地尸體,宋君臣等逃上壺山從東莊下海,至廣東宋帝隋陸秀夫投海,宋亡。失散東埔一帶的宋兵無所回歸,多在東埔北戰場上搭蓋簡房暫住成家繁衍后代,開荒種植生活著,因為是東宋兵,周圍民眾都稱那里為“東宋”至今已七百多年了,東宋成為新度鎮一個行政村“東宋村”。(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