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有人說,莆田第一個接觸媽祖題材的研究者是蔣維錟,他于1978年7月在《文物》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涵江天后宮的明代星圖》的文章,算是那個年代第一篇涉及媽祖文化的文章。有人說,應當是蕭一平,因為他于1985年的全國民俗學年會上提出“媽祖學”研究課題,自己也率先寫出幾篇學術論文,引起與會許多學者的興趣,甚至使日本鹿兒島大學教授下野敏見慕名前來湄洲島實地考察。我的看法是后者蕭一平。理由是,蔣老師那篇文章盡管發得早,但文章意在天文圖而不在天后宮,而蕭一平不僅登高一呼,而且身體力行,單獨拋出幾篇專論媽祖的論文,如《海神天后東渡臺灣》等。至今記得第一次看到蕭先生文稿呈送林文豪主席審閱時,那文稿還是用粗糙的紙張油印的,印象深刻。
蕭一平是莆田城區一所中學的老師,當時與文化學者陳佳潤齊名。他多才多藝,能言善辯。我年少時常見他在我家對面的一個鋪面中下棋。店主外號“耶穌恩”,是個象棋迷。店中常有棋師對弈,蕭一平是此中佼佼者,他曾連續奪得數屆莆田縣象棋比賽冠軍,可見棋藝相當了得;此外,他還常在古譙樓上擺案說書,說些三國水滸或地方歷史人物故事,聽他說書的聽眾很多,至今一些年長者還會提到他。他嗓門大,語速快,思維敏捷。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常在“耶穌恩”店門前與莆田另一個“別古”的人——“近視聰”抬杠爭論,雙方常爭得面紅耳赤。那時我只是個懵懂小孩,所以往往“鴨母聽雷公”,不得要領。但我印象中“近視聰”稍遜一籌,蕭先生更有內涵。
蕭一平先生為何會對“媽祖學”產生濃厚興趣,我不得而知,但就他的才華及對地方史的熟稔而言,他成為媽祖信俗研究的開拓者應有其必然性。據柯鳳梅回憶,其公公陳佳潤曾攛掇蕭一平往媽祖研究方面下些功夫,并提供資料,同他切磋,甚至最早涉及“海峽和平女神”這一新名號。蕭一平在陳佳潤協助下,初戰告捷,文章頗有影響。后來,他一發不可收,又發揮其口若懸河的特長,說動地方領導,策劃主辦了1986年的“媽祖誕辰1026年學術討論會”。這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盡管規模不大,但影響深遠,會后將會議論文輯成《媽祖研究資料匯編》一書,開創了媽祖信俗研究的新局面。
如果就這樣一路走下去,我估計蕭一平先生無疑將成為一位媽祖研究的權威專家、學者。
可是命運捉弄人,蕭一平先生不幸于1987年夏天突然病逝,他的媽祖研究事業戛然而止!1987年10月30日那個非常關鍵的“媽祖千年祭”和學術討論會,以及討論會后成立的有史以來第一個媽祖文化研究機構——媽祖研究會,他一一缺席!這不能不說是莆田文化界的一大損失,是媽祖研究工作的一大損失。
斯人已逝。飲水思源。每當我看到眼下越來越旺的“媽祖熱”,看到不斷涌現的媽祖研究豐碩成果,便不由想起蕭一平這位開拓者,心中默默向他致敬,為他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