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真進
阿嗚(阿母)——號啊號,
我齊莆禧看十九,
十九“鄭”,廿二拖,
看了看西沙,
西沙大月半,
看了看后蔡,
后蔡“鏘咚錓”,
鑼打破,鼓塌圈,
牛廝答,馬廝舂……
這是一首流傳在賢良港一帶幾百年的童謠。
童謠用莆仙方言吟唱。孩子哭鬧著,母親邊勸孩子邊唱出媽祖元宵的活動情景,意思是“孩子別哭,媽媽帶你一起去莆禧看元宵”。從這首童謠的唱詞可以看出,舊時賢良港的媽祖元宵活動內(nèi)容很豐富,范圍廣,時間長。附近的莆禧城、西沙村(今名西前村)、后蔡村等周邊村莊的元宵民俗活動,非常熱鬧,敲鑼打鼓的,連牛啊馬啊都能“廝答”“廝舂”,可以讓孩子大開眼界而不再哭鬧。
莆田的元宵節(jié)被稱為民間的“狂歡節(jié)”,是全國最長的元宵節(jié),其中最富有地方濃郁特色的是“媽祖元宵”。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鬧元宵的習(xí)俗,媽祖元宵是人們敬請媽祖慶元宵的民俗活動。媽祖元宵時,奉獻(xiàn)給媽祖的祭禮供品豐富多彩,通常有“水族朝圣”“百花陳列”等供品。如“水族朝圣”與媽祖信俗相關(guān),用十余種乃至百種水產(chǎn)作供品,分盤陳列。有罕見的大龍蝦殼、大海螺殼等等,形成水族展覽。有的供品全部用面粉巧制,堪稱一絕。
按慣例,在元宵節(jié)民俗活動期間,莆仙各地都可以看到熱鬧的行儺隊伍。隨從的儀仗隊設(shè)有大旗、大燈等,還要放銃炮。“出游”隊伍有馬隊、妝閣、彩旗隊、十音八樂、舞龍戲獅等。媽祖出巡慶賀元宵有“擺棕轎”等場面壯觀、熱鬧非凡的文娛表演以及“媽祖出宮”“回鑾”活動。
盛大的踩街隊伍簇?fù)碇鴭屪嫜蚕悖街帲壹覒魬魯[出供桌,呈上供品,鞭炮相迎,寓意媽祖“走”進千家萬戶,庇佑人們出入平安,有好的年景和收成。
童謠唱詞中的“廿二拖”,指的是媽祖元宵持續(xù)到正月廿二這一天。“廿二拖”是全賢良港人的頭等大事,總領(lǐng)事由村里的老前輩擔(dān)任,主持元宵巡安隊伍,全賢良港各宮廟共同參與。媽祖元宵的儀式組成一道生動的民俗文化景觀,呈現(xiàn)獨特的喜慶氣氛。
賢良港民俗特色比較突出的是舉行“上元祈福拜媽祖”鬧元宵系列活動。正月十五各宮廟在本宮境內(nèi)鬧元宵、游燈。涼傘、宮旗、香亭等擁簇著福首,村民舉著元宵燈跟隨,一路上吹吹打打,繞道各家各戶巡游駐駕,元宵游燈回宮后,即進行“上燈”儀式,以祈添丁發(fā)財。值得一提的是敦親睦族的“三宮”參神盛會。正月十五日暮時分,靈慈西宮、新興宮、昊曦宮,“三宮”燈火輝煌,禮炮鼓樂齊鳴。“三宮”依照古例,組成各自特色的儀仗隊伍,歡度元宵。各宮三通金鼓禮畢,即把游燈隊伍帶到新興宮大埕。大埕上三宮游燈隊伍排成三角,各自表演拿手好戲,或十音八樂,或弄龍舞獅,或雜耍舞蹈……此時“三宮”輪流燃放禮炮焰火。新興宮與祖祠山天空禮花交織,把歡度元宵的熱鬧氣氛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