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我寫《“天下為家”初議》時,就想寫一寫《再議》,因為“大道之行”與否,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榮辱盛衰,實在值得認真對待。
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孔子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lsquo;大同rsquo;。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lsquo;小康。rsquo;”
“大道之行”,道即路,在這里比喻法律制度;“大道”即好的法律制度。第一句是說,實行好的法律制度,各行各業大公無私,選出才德兼備的人做官,他們講究信用,彼此和睦相處。
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紀,孔子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551——前479年,二者相距十五六世紀。這是孔子研究中國原始社會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與此同時,孔子的學生也得到了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這是因為“巧媳婦難煮無米之炊”,學習和研究歷史需要豐富的歷史資料。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史前資料可以研究,而2500年后的今天,我們卻很難看到那些,一則歷史資料丟失了,二則即使有,那些文字我們今天也看不懂,宛如看“天書”。
與此同時,孔子也肯定了“三代之英”即禹、湯、文、武、成王、周公“六君子”的政績,說他們有五條共同的優秀品質:1.謹于禮。古代中國君、臣、民的指導思想是禮。謹于禮,就是忠于禮,不折不扣照禮辦事。2.著其義,謂他們能堅持原則,富于正義感,不怕邪惡。3.考其信,著有過。謂他們堅持誠信,經常自省,一有差錯,及時糾正,勇于承擔責任,決不文過飾非。4.刑仁講讓。謂他們施仁政,講謙讓,既愛民,又愛同事。5.示民有常。謂他們愛人民,向民眾頒發的政令,重視參考以往常規,堅持愛民富民政策,注意減輕賦役負擔,所以,六君子得人心。這說明,孔子對既成事實的三代是一分為二的,并不是一刀切,一口否定,而是把六君子與桀、紂、厲王等暴君嚴格區別開來,以繼承和發揚“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優良民族傳統。
歷史是一面鏡子,具有借鑒作用。面對大同社會和三代之英,許多人感慨萬千,贊嘆不已。孔子正是這樣,因為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了的春秋,卻是大道“既隱”即太陽被烏云遮蔽了。周王無能,諸侯、文武百官貪得無厭,越來越瘋狂,彼此之間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把天下搞得烏煙瘴氣。而且,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非正義戰爭不斷發生,徭役、兵役、賦稅十分繁重,給天下百姓帶來無窮的災難。這就是說,勤勞勇敢、大公無私的民族祖先,后來也出了一些不肖子孫,他們見利忘義,胡作非為,早就把“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優良傳統丟得光光。這是誰也不能容忍的!
有比較才能鑒別。大道之行與否關鍵在于教育,在于繼承和發揚“天下為公”的民族優良傳統。孔子的大同社會和三代之英的經驗總結出來以后,首先得到了學生們的接受,許多人成為“王者師”,把老師的主張付諸于社會改革實踐。例如孔子的學生子夏就是魏文侯的老師。魏文侯聽從老師“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教導,選賢與能,讓李悝主持變法,實行“盡地力之教”和“平糴法”,解決全社會吃飯問題,行了數年,國以富強。從中也可以看出,大道之行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而是只要繼承和發揚優良的民族傳統,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就可以做到了,而且還可以出奇制勝了。
所以,“大道之行”與否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榮辱盛衰,決不是一件小事。它不是未來的事,而是眼下要花大力辦的事。
(《“天下為家”初議》一文刊登于《莆田僑鄉時報》2009年12月9日的《文化長廊》上。) (林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