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琰 許平
長汀縣白石村東坊口是唐大歷年間汀洲治所之地,據傳在宋末元初時,有戶積善人家,他有三個兒子,老大耕種為農夫,老二撐渡為船夫,老三肩挑為挑夫,三兄弟勤勞苦干,日積月累地積了些薄產和余錢,他們繼承祖宗積德行善的優良品德,常常幫助孤寡老人挑水劈柴,資助窮困村民,常向他們送鹽送米。
某年農閑時節,三兄弟乘船去潮州趕場,回汀稍晚,加上逆水行舟誤了時間,船至興賢門外碼頭,夜幕朦朧,烏云密布,當船夫的老二知道暴雨就要來臨,將船系牢,三人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船夫老二提上油紙燈籠引路上岸,加快腳步想盡快趕回家中,誰知邁步不遠,狂風驟雨襲來,三人站不穩,被風吹得老遠,翻倒在深塘沿邊,斗笠與燈籠被吹得不知去向;眼前一片漆黑,三人又驚又嚇,連喊“媽祖娘娘救命”。片刻風降雨散,天空飄來一盞燈,浮在他們頭上,兄弟三人急忙爬將起來。神燈悠悠向前飄去,他們緊隨其后,行了一個時辰,神燈突然不見,兄弟三人呆立在那里,百思不得其解。不覺眼前一亮,抬頭一看,才知道已經到了自家門前,連忙叩門喊叫。
父母見他們一副狼狽相,責怪他們貪玩摸黑,老大將所遇到的事情告訴父母,并說,好在有天燈引路,不然回不來了。父母方知媽祖顯靈救了孩兒,立即對天焚香,千叩萬拜,感謝媽祖救命之恩。
第二天,兄弟三人起了個早,來到興賢門外尋找昨夜被風吹走的斗笠與燈籠,找呀找呀,看見三頂斗笠呈三角形扣俯在城墻濠池外的夾洲灘上,奇的是,燈籠完整無損,端端正正立在其中,火還亮著。兄弟三人就地跪拜,提起燈籠戴上斗笠回到家里,回稟父母所見到的情景。其父捻著胡子思忖:相傳四海仙境東海有祖州、南海有炎州、西海有流州、北海有玄州,汀州汀江邊夾洲莫非也是神仙居住之地。“預兆呀預兆”,叫兒子將燈籠置于神龕上供奉,吩咐老婆注意添油要讓它日夜長明不熄,又將此事告知左右鄰里,并說自己有意在夾洲建宮塑像來回報媽祖的恩德。人們議來論去,最后建議請個地理先生看一下。地理先生依形依勢觀察后,說:“此乃神龜游江之寶地,在此建造媽祖廟必定靈應,不但可保船運順利,還可保一方平安。”
此事傳出后,汀州攀桂坊、金花坊、登俊坊等鄉民本來就覺得到南門媽祖廟祭祀不方便,加上此處是貨物出人較多的碼頭,船只、船夫也占多數,應該自己建廟。又有人說,三圣妃宮造福潮州人,汀州人也要建一座媽祖廟,將風水轉過來。于是大家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在汀州興賢門外攀桂坊夾洲建造了一座天妃官,傳說現今汀州天后宮池塘就是神龜住宿的地方。
汀州天妃宮宮門面向汀江,靠近船埠碼頭,故州人行水路者皆前往天妃宮祭祀。從此,汀州商貿暢通,財源滾滾而來,成了“繁阜不亞江、浙”之商貿重鎮。 (選自《媽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