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真進
《大愛媽祖》是黃明安精心構思創作的長篇文化散文,該書分為六章,前三章寫媽祖生前事跡,后三章寫媽祖信俗及媽祖文化的傳播。黃明安通過一則則重要的細節展開闡述,在史料中挖掘新穎的故事,每一節的內容都有新意。書中既有考證的思辨,又有合理的想象虛構,還有具體而細膩的描寫。
以史學的思維,辨析媽祖身世及信俗的迷蹤。書中開篇的“引子”和第一章《身世迷離話隱居》,格外引人入勝。引子鋪墊出媽祖出生的時代背景,緊接著對媽祖身世展開追尋,從“保吉公隱于湄洲嶼”的角度切入,進入“一千年前的湄洲島”,從而大膽構思。作家以睿智的論辯語言和漫談的隨筆形式,深入探究和追尋。他以唯物史觀和辯證思維,來探究保吉公隱居湄洲嶼這一歷史公案,既尊重史實,又不被迷案所困擾。
已有千年歷史的媽祖文化,需要有史學的視覺。諸如第四章中的“最初的萌芽”,“見證者與記錄者”,第五章《媽祖文化傳承探尋》中的“圣墩廟與白湖廟人物尋蹤”和“莆田人媽祖傳承脈絡”等等章節,以史學的眼光打量,用哲學的理性思維,探究媽祖文化的傳承脈絡,觸摸媽祖的精神高度。涉及到史書上記載的有關媽祖的人和事,有選擇地梳理辨析點評。作家化枯燥的史料為形象生動的文筆,組成一道道豐富的文字景觀,打造媽祖的精神形象,如一束奇異的靈光,在歷史的隧道里照亮穿越。
以文學的角度,演繹媽祖故事和文化的神奇。撰寫媽祖的故事,既要參考眾多的版本,又能有重點地創新,重新構思出新穎別致的情節。本書從史料中的600字作為切入點來構架,巧妙演繹少年媽祖的故事。作家把少年媽祖當作一個人的故事,一個少年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故事。千百年來,我們習慣把媽祖當成神看,當做神祇來寫她,環繞著她的無數光環閃耀了信仰的色彩。而黃明安卻刻畫她生前的種種生活痕跡,尤其是描寫出媽祖少年時的性格特點。黃明安把流傳在民間的諸多傳說和史乘,通過合理的延伸推斷,構想林默的少年故事,從人性的角度為媽祖畫像。
諸如“浮寶屯”的設置,為媽祖以后行善的大愛言行打下伏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襯托出林默童真聰慧;“沙灘上寫字的女孩子”還凸現出媽祖的性格特點和形象。在這第二章《少女媽祖的故事》里不僅合理地塑造出媽祖形象,還潛在著媽祖由人到神的漸變神機。在第三章《修持與神跡》里就自然有了神奇的事跡。如“水闕仙班”“觀水法門”“觀石法門”等等。言之有物有理有趣,寫得真實真切真情,穿插對話描寫和傳神細節刻畫,有起承轉合的謀篇布局,展現媽祖文化的豐富內涵,展示作家的能動創造性,也反映媽祖文化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
以美學的構思,彰顯媽祖大愛與傳承的魅力。作家是帶著無限的崇敬和景仰之情去捉摸和探詢,將細碎的史料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幅歷史拼圖。他在描寫宋代一位神女的精神境界,摒棄編排鋪陳和巧心獨運。媽祖神跡幾十個故事,每朝每代都有新添內容,這就像一條文化的河流,流到某個河段又匯集新支流,最后越匯越大流向大海。湄洲作為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像一艘巨艦裝滿了媽祖的神跡。作者感嘆在湄洲這里,每一寸土地都誕生神奇,每一塊石頭都充滿靈性,每一粒沙子都有靈魂,每一陣風都飄來溫馨的祝福。
黃明安用優美的散文筆調來瞻仰一位女神的風采。在第五章和第六章里,歷史文獻資料融化成優雅絢麗的文句,如《“文十音”里的媽祖花》《音樂舞蹈里的媽祖文化》《純潔的靈魂,獲得永生》等章節,把塑像、繪畫、碑刻、舞蹈、音樂、詩文等,融合成媽祖文化散文,語言典雅古樸,句式簡潔明快,在單純中藏有厚實,在樸訥里閃爍傳神,并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再現出媽祖文化特有的風韻與神采,充滿對媽祖的禮贊。正如書中有一段這樣寫道:“媽祖曾經是人,可她活在信仰里,永遠比活在歷史中更生動、更深刻、更豐滿。千百年來,是無數的人共同造就了她,清清泉水,涓涓細流,片片浪花,滔滔激流,匯聚成一條母親河。人們沉浸在河流之中,感受身心的快樂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