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大師雖與世長辭,但是他那高尚的情操,執著追求藝術真理的精神,獨特的畫風和精湛的畫藝,都永遠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每當我回憶李耕老師的往事,怎能不令人高歌歡唱,感慨萬千!這里我記憶李耕老師的幾件事,以饗大家。
藝術承傳與時代精神的參透和煥發,必將給藝術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李耕大師審視歷史、胸懷民族、喚醒時代,在以傳統藝術表現時代內容與精神上,曾經作了大膽而有益的嘗試。
藝術承傳與時代精神的參透和喚發,必將給藝術帶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李耕大師審視歷史、胸懷民族、喚醒時代,在以傳統藝術表現時代內容與精神上,曾經作了大膽而有益的嘗試。
記得在1950年代,美帝國主義侵略者發動侵朝戰爭開始之后不久,便把戰火燒到中國鴨綠江來,激起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舉國上下掀起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怒潮,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軍民一道抗擊美帝侵略者。就在這時候,李耕先生憤慨激昂,大揮畫筆,以歷史為題材的有關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英雄人物畫:諸如班超投筆從戎、花木蘭從軍、梁紅玉助戰、謝安肥水之戰、岳飛精忠報國、戚繼光掃倭寇、鄭成功驅荷寇等藝術精品,層出不窮,并參加省、地、縣抗美援朝宣傳展覽,大大激發了中國人民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號召全國人民“向荒山要糧、向海灘要寶”。全國人民轟轟烈烈地開展一個“移山填谷開荒造田”的全民運動。李耕先生也不甘等閑視之,大畫特畫,諸如“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等許多歷史傳說的作品,來激勵和鼓舞廣大勞動人民為社會主義改造大自然的雄偉戰斗精神。其中“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夸父追日”等作品送省美展,搏得廣大觀眾的贊賞。
50年代度尾舉辦一次農產品物資交流會,縣領導要求文化館組織實驗劇團下去為交流大會演出,同時還在交流會場內舉辦一個以物資交流為主題的畫展。展廳內掛有六幅畫是李耕先生的作品。記得其中三幅作品構圖別致,人物造型生動新奇。一幅是畫一個身材高大農民穿著西鄉土制布衣服,腳穿草鞋,頭戴箬葉制的“企頭笠”。兩手緊握板車扶手,肩頭勒著一條粗大麻帶,有力地拖帶拉著板車往車子化村道上坡拉去。車的后頭還有兩個人物:一是婦女、一是男孩,看樣子他們是一家人。那個婦女肩頭頂住后車右角,一手扶上,一手往車廂底部推著,很起勁又很吃力的;那個孩子年紀不大,好象是跟家人一起去看熱鬧的,雖然他兩手幫著推車,但還沒有什么力氣,有點疲態的樣子。車上一堆堆著滿載,好像什么農產品都有。所以拉的推的人物畫的特別生動、有勁,給人覺得十分逼真寫實之感。畫面路旁還畫了幾棵雜樹,樹枝被風吹著左右搖擺,葉子沙沙似響著樣子。路的最前頭迷迷糊糊的一處似乎人群在來往,給人覺得前面是交流會的所在。
另一幅作品,畫面左角廣場上搭上大戲臺,戲正準備演出的時候,人山人海。在臺下,孩子們高興地在人群中東沖西闖,覺得今天是他們最快活的日子。畫面上畫了許多農民挑的挑、搬的搬,其中好幾個農民在忙于談買賣小黑豬交易之事,更使人特別興趣!總之這幅畫形形色色無所不有、熱鬧非常,好似“清明上河圖”的景象。人物服飾顯得特有地方民俗的情趣,諸如幾位老婦儒身穿清朝式黑、蘭、紅卷袖花樣外衣,紅色長褲仔,褲口也卷上綠、白花樣,頭戴一個七寸多長的銀器裝飾的長嬰髻,聚精會神地在觀戲。
還有一幅也畫的好多男男女女人物,有的在挑、有的在扛,東堆西搬,將實物都畫出來,有米有谷、有麥有煙草,有豆有桂元干等等四鄉土特產無所不有。畫面上的人物造型表情生動活潑,各殊其態,氣氛十分熱鬧踴躍。當時度尾公社負責同志看了說:“李耕先生有這樣熱情畫了這么多幅作品來參展,給交流會增添了不少光彩,你看會外在交流,會內也在交流hellip;hellip;”因為李耕先生這六幅作品,都是以時代題材來表現現代人和事的,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可以說是李耕先生一生以現代人物畫的典型,當時好像是起了宣傳畫的作用,但實際是現代人物畫的精品,可惜的是在當時沒有及時將它保存收藏下來,是十分遺憾的事?! (上)(蔣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