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雁塔,位于仙游縣城燕池埔旁,與仙游文廟僅有數百米之距。其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用于科舉張榜,故名“雁塔”。1980年9月,該塔被列為仙游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1995年出版的《仙游縣志》記載:“雁塔,位于鯉城鎮縣體育場旁。系明代尚書鄭紀于萬歷年間所建,用于科舉張榜,故名雁塔。石構樓閣式,六角七層實心。邊長0.7米,通高12.6米。疊澀出檐,無雕刻,僅在塔東北面二層上刻‘雁塔’二個大楷體字。塔剎為葫蘆形。結構結實,保存完好。”
炎炎夏日,我順著燕池埔南向的一條小巷前行百來米,再訪仙游雁塔。該塔為樓閣式青石結構,底座直徑約2米,塔剎為葫蘆形,塔高12.6米,塔身體形癯瘦,塔形秀麗,由青石堆積而成,呈七角形七層實心結構,各層均有塔檐;塔身結構嚴實,無雕刻,塔北面二層上刻有“雁塔”二個大楷字,落款為“萬歷庚辰冬陽月吉旦日”。該塔歷經風霜雨露的侵蝕,仍清晰可辨;整體古建結構時隔40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
經實地查看,縣志載“雁塔,六角七層實心”有誤,實為“七層七面七角的實心石塔”。縣志載“雁塔,系明代尚書鄭紀于萬歷年間所建”,其年考也有出入。雁塔建造落款時間為“萬歷庚辰冬陽月吉旦日”,明代萬歷庚辰的紀年是1580年,而明代戶部尚書鄭紀逝于正德三年戊辰(1508),時間相差72年,故此雁塔倡建者是何人?仍然是一個謎。
雁塔題名始于唐代。仙游縣自古人才輩出,境內書院授學綿延不絕,讀書蔚然成風。仙游雁塔為明清時期科舉張榜的地方,為“文運、文昌”的象征。據傳,古代仙游讀書人,考前考后都要頂禮膜拜博取學運的雁塔。由此可見雁塔的文化內涵價值,其寄托著讀書人的美好愿景。
燕池埔,舊名“堰池”,亦是仙游文廟前的“南湖”。2014年,承載著深厚時代記憶的燕池埔,隨著城區改造升級重煥新彩,該工程將仙游地域元素貫穿其間,融合地方風情。仙游文廟至仙游雁塔之間的市民休閑娛樂廣場,還建造了“長亭送考”回廊和“登科亭”,進一步拉近了文廟與雁塔“金榜題名”的文化內涵。
金榜題名時,雁塔載風流。仙游雁塔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它雖隱于喧囂的鬧市中,卻散發著悠長的文韻,至今仍在悠悠訴說著一代又一代仙邑學子蟾宮折桂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