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合浦
人們常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我認為崖刻則是更為持久的凝固藝術;一個地方或一個景區內的舊崖刻往往是這里的文化積淀,比如泰山崖刻、福州鼓山崖刻和仙游九鯉湖崖刻。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湄洲媽祖祖廟景區內的舊崖刻,讓大家從這些舊崖刻中了解媽祖文化。
▲觀瀾
“觀瀾”崖刻位于湄洲祖廟山上,大楷題刻,字幅高2.2米,寬1.6米,字徑90厘米×80厘米,款署“秦邦锜書”。
▲升天古跡
“升天古跡”崖刻,位于祖廟寢殿后側,楷書“升天古跡”四字,雙鉤鐫刻,字幅高160厘米,寬50厘米。左款署:“住持僧照乘和南叩立世原洋”。保存較好。民間傳說此處為媽祖羽化升天之地,故作是刻。僧照乘(約1605—1675),明末清初湄洲祖廟住持僧人,曾主持編纂《天妃顯圣錄》一書。
▲秦邦锜詩刻
秦邦锜詩刻位于祖廟山上“觀瀾”左側,行書。字幅高1.5米,寬1.35米。上款題曰:“丁巳仲春登湄洲山謁天妃圣宮”。
詩為七律:
湄山清景勝蓬萊,四望滄江天際回。
月滿瓊坡諸島靜,潮來銀屋一帆開。
巖花結錦峰頭積,怪石玲瓏云里堆。
帝德崇恩神圣地,登臨愧想濟川才。
下款題為:“署南日寨軍門中軍秦邦锜題”。據考證,此詩刻為秦邦锜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詣湄洲謁天妃宮時所題。
作者秦邦锜,直隸五河人,明正統中,其祖秦敏以軍功升福建都指揮使,時任莆田南日寨軍門中軍。南日水寨原設于莆田南日島上,后徙于忠門半島之吉了,但官方文件上仍稱為“南日水寨”。此詩表現了湄洲島清麗的景色和圣地奇山怪石美景。前三聯主要吟詠湄洲的海天勝景。作者攝取了兩個鏡頭來作為美景代表:當圓月當空時,清輝之下的湄山之坡,如砌玉鋪瑤,格外秀美,是為“月滿瓊坡”;而當海上潮水涌來時,白浪翻滾,則如銀屋閃閃,嘆為觀止,是為“潮來銀屋”。按“瓊坡”曾被人篡改為“瓊波”,殊為草率。尾聯則是借景抒情,謂湄洲乃“帝德崇恩”神圣之地,自己在如此重要的地方任職,尚不能作稱職的輔佐帝王的“濟川”之才,心有愧怍。
▲丁一中詩刻
丁一中詩刻位于湄洲祖廟西軸線,廣場圣旨牌坊左側小山的巨石上,行書七律一首。字幅高2米,寬1.64米,字徑9厘米。由于年代久遠,部分字跡已模糊,大體能辨認的是,上款:“海上總戎葉正峰□□□□(缺四字,故以□表示)東望湄洲天姆巖觀□□□(缺三字)次韻一律”,下款:“大明隆慶六年春季奉議大夫溫陵郡丞丁少鶴丁年書”。作者是明代江蘇丹陽人丁一中(字少鶴,亦作肖鶴),作于明隆慶六年(1572),時任泉州府(海防)同知(亦即郡丞)。詩中有“□□□(缺三字)峰明霽日,滄溟□□(缺二字)凈風煙”等句,明顯亦是以詠海景為主體。
▲天妃故里
“天妃故里”崖刻位于湄洲島上媽祖故里公園里的黃螺港巖石上??瑫幙?,無款識。字幅高247厘米,寬70厘米,字徑50x50厘米。其附近另有一塊“天妃祖跡地名上林”的石碣,高78厘米,寬27厘米,厚10厘米,字徑9厘米,款署“僧照乘和南立”,學者一般據此推斷,“天妃故里”四字也是僧照乘主持刻石,系請佚名書法家書寫?,F有風化跡象。
▲禹治題刻
禹治題刻位于祖廟廣場天姆巖上,字幅高140厘米,寬90厘米,文曰:“湄洲嶼天后廟乃莆田之古跡也。二十三年春,閩變底定,余宰是邑,出巡到此。山石嵯峨,海潮洶涌,日出日沒,一覽無遺,誠大觀也。爰勒石以志紀念。莆田縣縣長禹治題識。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三月四日?!庇碇?,別號慟民,湖南人,任職僅一個多月即改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