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東漢·許慎編著《說文解字》,收錄漢字9353個(主要是小篆)。之后,南朝梁陳·顧野王(519—581)又出了本影響巨大的字書《玉篇》,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楷書字典,收錄楷書16917字。《玉篇》里有很多記錄當時白話音的記音詞,“??”是其中之一。
《玉篇》:“??,言不正也。”《廣韻》:“??,言語無度也。”就是說話虛假的意思。?hóu,胡溝切,音侯,音似hao2。?xiá,何加切,音遐,音似ha2。聲母h在說話時經常脫落,于是“??”莆仙白話音似ao2 a2,也常常音轉似ao2 a7。這個讀音在莆仙白話里的意思是“作假”“撒謊”“不真實”。
《玉篇》《廣韻》之外,《集韻》、《類篇》、遼·釋行均《龍龕手鑒》、金·韓道昭《五音集韻》、清·梁詩正《葉韻匯輯》、《康熙字典》也收錄“??”這個詞。但也僅此而已。網絡上全文檢索后發現,歷代典籍、文人筆記都沒有用到這個詞,也許是這個詞用字生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漢語里有現成的常用字,如佯、陽、訛、謠、偽、假等,從上古的《詩經》《左傳》等等一直使用到現在,其習慣的力量非常巨大。人們會習慣地自動化使用這些字和含有這些字的詞語,而不是使用“??”這樣為記音而創造的詞語。
事實上,佯、陽、訛、吪、謠、偽、假這些單字都可以拆分為雙音節,音似ao2 a2、ao2 a3、ao2 a7。
清·顧炎武云:“反切之語,自漢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謂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鄭樵謂慢聲為二,急聲為一。慢聲為‘者焉’,急聲為‘旃’;慢聲為‘者與’,急聲為‘諸’。愚嘗考之經傳,蓋不止此,如《詩·墻有茨》傳:‘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八月斷壺’,今人謂之胡盧,《北史·后妃傳》作瓠蘆,瓠蘆正切壺字。”
訛、吪、囮(é),三字普通話同音,文讀亦同音,五禾切、吾禾切,文讀音似ngo2,莆仙習慣文讀音似go2。這個音在白話里使用的可能只有“囮”字。囮,《廣韻·平聲·戈韻》:“囮,網鳥者媒。”鳥媒,即用以誘捕同類鳥的鳥。囮,又音“以九切”,音“誘(誘騙)”。“誘”字白讀音似cüo4、qüo4,即閩語自造字“毛下四點”的讀音。使用“囮(鳥媒)”白話稱為“鳥go2”或“鳥cüo4”,用來go2別的鳥,或cüo4別的鳥。亦用于指人,如賊囮,指為敵人做誘降工作的叛徒、逆賊。清·楊捷《平閩記》卷7:“此輩游手游食已慣,初回故里,未必即能安心淡薄,改弦從善。其或鷹眼未化,暗為賊囮,復歸賊伍者,未必無之。”
訛、吪二字白讀可以拆為雙音節,似ao2 a2、ao2 a3、ao2 a7。五禾切,“五”字古聲母是ng,“五”字白讀音似ngou5,“五指”白話連讀音似ngou5 lai3。但是聲母ng極容易脫落,所以北方方言和普通話“五”讀wǔ。“禾”字韻母歌部合口三等,王力《漢語語音史》、郭錫良《漢字古音表稿》所擬的兩漢、魏晉直至唐、五代都似ua、uɑ。訛、吪二字的“五禾切”,如果反切上下字不相切而是相繼讀出,如宋·鄭樵說的“慢聲為二”,反切上字“五”讀其聲母脫落之音似ou,反切下字讀其韻母音似ua,則訛、吪拆分為雙音節似ou2 ua2,讀得稍快則吞去后一個u,似ou2 a2、ou2 a7、ao2 a2、ao2 a7了。《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漢書·成帝紀》:“訛言大水至。”吪是訛的異體字。訛言,亦作吪言,白話連讀音似ao2 a7 wa5。
言與話(wa5)二字白讀同音。言與顏同音,所以“喜顏開”白話連讀音似hi3 wa3 kui1。人們不知道hi3 wa3 kui1是哪幾個字,常常記音似“肺花開”或“喜花開”。明·朝鮮沈喜壽詩句:“好客還隨好雨來,愁顏變作喜顏開。”明·朝鮮李世白詩句:“次第三封(書信)今夜到,平安二字喜顏開。”朝鮮漢文里保存有大量與莆仙白話相同的語詞。漢語里有“喜顏”,但是沒有“喜花”這個詞。這可以推出“言”可白讀似wa5,似“話”音。
偽(僞)wěi,虛假,不真實;假裝,作假。危睡切,危去聲ngui5。《康熙字典》:“偽,又,《集韻》《洪武正韻》與訛同。”所以“偽”字也可以白讀似ao2 a2、ao2 a7、ao2 wa7。三國魏·曹丕詩句:“達人識真偽,愚夫好妄傳。”唐·黃滔詩句:“齊竽今歷試,真偽不難知。”明·周瑛詩句:“抑奢以從儉,去偽以返淳。”
假jiǎ,古雅切,音賈ga3。《說文解字》:“假,非真也。”白讀音go3。又,白讀還可以拆分為雙音節。見母常常脫落,如《漢語大字典》:“邀,《廣韻》》於霄切。又古堯切。”“邀”字古讀“古堯切(giao1)”,聲母脫落變成了今音“於霄切(yao1)”。所以“古雅切”的反切上字“古(gou3)”,聲母脫落就變成了ou3;反切下字的韻母是a3。“古雅”二字不相切而是相繼讀出,如鄭樵所說的“慢聲為二”,就變似ou3 a3,進而變似ao2 a3、ao2 a2、ao2 a7,與訛、吪、偽的白讀同音了。《史記·淮陰侯列傳》:“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宋·王安石詩句:“白華巖主是金仙,假作山僧學道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