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4年城廂區“走進儺文化,探尋家鄉美”儺文化研學之旅活動在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非遺民俗文化展覽館、東進村非遺傳習所舉辦。
來自東進小學的35名學生前往參觀,東進村黨員志愿者詹海偉為同學們介紹了省級非遺項目《閩臺送王船》習俗的王船制作工序、歷史典故、傳說故事、送王船古畫,以及市級非遺項目《黃濂起義歌》的故事及樂器梆鼓演變,并與同學們展開互動。他的介紹繪聲繪色,娓娓動聽,引人入勝,在場的學生既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也了解了家鄉的歷史文化。隨后,非遺傳承人、皂隸舞面具制作工匠林慶元為大家介紹了市非遺項目《皂隸舞》皂隸儺面具的起源和制作過程,并現場講解和演示了用香樟木雕刻皂隸面具模具的雕刻技藝。
“走進東進村非遺民俗文化展覽館,我仿佛踏入了一個充滿傳統韻味與民間智慧的寶庫。這里匯聚了東進村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詹茗潔同學說,“在參觀過程中,我被林慶元老師傳統的手工藝品皂隸舞雕刻面具和林慶森紙扎王船所吸引。”精致的剪紙、生動的紙扎人物、獨特的木雕儺面具,每一件作品都蘊含著匠人的心血與創意。這些手工藝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傳統工藝的精湛技藝,也讓大家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皂隸面具制作工序復雜,首先用香樟木材料雕刻出皂隸面具模具,再用脫模紙、麻布、桐油灰等材料一層層重復糊上去,再經過打磨、繪圖、上光油,安裝胡須、眉毛,制作頭冠頭飾等復雜工藝工序制作而成。雕刻皂隸面具模具時,最富有挑戰性的就是對神形的塑造,既要有‘嫫母’的形象,又要有‘皂隸’神形。”林慶元介紹,“我從1985年開始跟隨父親林玉坤學習祖傳雕刻技藝和紙扎技藝,傳承雕刻儺面藝術。皂隸儺面具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民俗學價值和審美價值,還具有繪畫、雕塑等多種藝術的綜合特征。”
最后,孩子們在林慶元的帶領下,來到東進村黨群服務中心非遺傳習所。孩子們大展身手,拿起空白面具、毛球、卡紙等,對照著樣品開始繪制自己心中的面具,林慶元在一旁協助完成一幅幅“驚天之作”。
“這次儺文化研學之旅不僅讓學生們領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也讓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東進小學校長呂勇椿說,“我們堅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增添更加絢麗的色彩。”
近年來,城廂區因地制宜挖掘地方優勢和資源,開設非遺課程,不遺余力推進非遺文化進黨群服務中心、進校園等活動,積極開設傳統非遺技藝訓練班;充分挖掘培養非遺傳承人,廣泛吸收黨員和群眾參與到非遺鄉村文化建設中,讓非遺文化在保護和傳承中綻放異彩。 (沈麗瓊 廖嫻嫻/文 詹海偉 王金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