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習總書記在全國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宣傳思想會議等多次提到要“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故事是當下國際傳播中我們面臨的時代課題。
一、講好中國故事的時代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對國內民眾起到激勵作用。港澳臺同胞等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有代際和地域差異,但中華文化核心,即民族精神卻被長期傳承。可見中華文化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寶藏,中國故事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全面展示。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致力于為世界發展作貢獻。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途徑。中國為世界減貧貢獻中國方案,讓中國智慧的“自轉”推動世界發展的“公轉”,不斷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
更為重要的是,我國面臨的輿論困境亟需講好中國故事來應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失語就要挨罵。雖然中國積極展現和平負責任大國形象,但難以避免陷入西方所謂“中國掠奪論”“中國崩潰論”等負面話語中。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國際話語權的爭奪是必須要正視的。
如今中國早已擺脫積貧積弱的時代,因此需要構建中國自身的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恰好充分回答了中國究竟是什么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真正倡導的價值觀到底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有利于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掌握國際輿論主動權,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局面。
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途徑
對于莆田來說,也面臨著個別污名化現象,因此可以借鑒當下我們做好國際傳播的方式方法,來提升莆田形象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1、軟化語態:從“官方宣傳”到“平民視角”
主流媒體和文藝活動是塑造國家形象的主要渠道。近年來中國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新主旋律電影等揚帆海外,成為海外公眾客觀認識、理解中國的窗口。《戰狼》《紅海行動》等新主流電影將主旋律和新科技融于一體,建構了中國文化自信、敢于擔責的大國形象。
霍爾提出“高、低語境文化”概念。西方文化是一種低語境文化,內容與意義一一對應;而東方文化屬于高語境文化,處于低語境文化圈的民眾在解碼高語境文化時會存在困難,更易產生文化折扣現象。影視劇作品以更加柔性方式宣傳價值觀和理念,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更多人接受。
莆田的媽祖文化宣傳就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時至今日《媽祖》這一部影視劇還有不少民眾希望在電視上重播。當外地民眾收看《媽祖》等系列影視劇作品后,也能更加潛移默化中加深對“立德、行善、大愛”媽祖精神的認識。
2、真實訊息:從“刻板印象”到“正確認識”
刻板印象特指在傳播活動中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主體交流時,簡單歸類對方文化,夸大彼此之間差異,并將判斷擴大到其他文化群體乃至整個文化。
澎拜新聞利用社交平臺創建的《明查》欄目聚焦國際熱點新聞,核查事實真假,還原被西方媒體歪曲塑造的真相,有力回擊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不僅獲得不少海外用戶的認可,也提升了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談到,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習總書記把講事實放在第一位,也正說明了對外提供真實訊息的重要性。
鞋服產業是莆田的13項重點產業之一,當面對某些質疑之時,我們可以給他們展示我們的鞋企現狀、本土自主品牌“莆田來了”,重點說說這一“潮流產品”為杠桿聚合撬動莆田鞋業產業資源能量的新型模式,展現真實的鞋企情況。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協會聯合發文,正式授予莆田“中國鞋都”稱號。這是繼“莆田鞋”集體商標獲批后,莆田在制鞋產業上收獲的又一“里程碑”,也是對外界認為莆田是“假鞋之都”的有力反擊。
3、豐富渠道:從“單一平臺”到“立體傳播”
北京冬奧會是中國塑造國家形象絕佳契機,有利于全球受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獲得積極情感共鳴和共識。自媒體發揮了巨大作用,外國運動員發布以第一視角拍攝的視頻,直觀展示了對北京冬奧會的感受。引入“他者”視角,用外國人的視角和語言來傳播中國故事,可以讓海外民眾更好地接受。
官方主流媒體作為冬奧會議題的主要設置者,塑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通過典型人物谷愛凌的宣傳,如《少年派谷愛凌的“野蠻進化”》等議題設置來激勵年輕人勇往直前,有助于全球受眾形成相似的集體記憶,在文化高度上建構對中國形象的認同感。
因此,莆田在進行宣傳時不僅要有宏大敘事的官方宣傳,通過央視等主流媒體宣傳莆仙文化,也要有各類主體比如各地自媒體博主共同宣傳莆田元宵,記錄這一份煙火氣。
當下是我們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絕佳時期。當我們學會講好中國故事,才能講好莆田故事,為莆田綠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這需要政府、企業、新聞媒體等主體的力量,更需要每個人在國際社交輿論場中主動發聲。(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