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年來,在習近平同志的親自推動下,木蘭溪從一個被洪水肆虐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安瀾清波、宜居宜業的新典范。木蘭溪綜合治理的歷程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豐富內涵,也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治理木蘭溪的重要理念。木蘭溪綜合治理一直秉持著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立場,對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環境與民生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厘清,用水生態文明來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的建設。故而,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認識和把握木蘭溪綜合治理,對于我國生態文明的具體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人民群眾在木蘭溪綜合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現實的人”作為社會歷史實踐的主要群體,具備能動性和全面性,是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根本動力。
而生態文明建設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順應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群眾的滿意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人民的偉大歷史告訴我們,人民群眾始終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者,是我們黨的偉大事業的堅定支持者。二十余年的馳而不息地系統治水,水清岸綠、魚翔淺底、人水和諧,始終彰顯著治水為民情懷,也始終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推動。木蘭溪綜合治理真正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立場真正融入到全流程、全方位,把“人”作為生態文明的核心動力、根本目標和價值追求,從而使“人民至上”在生態文明的實踐中得以充分地表現出來,賦予它更為豐富的時代內涵。換言之,木蘭溪綜合治理正是將歷史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和生態文明建設實際有機結合,始終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取向,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作為改革發展的目標導向,以此增進了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的最積極的因素,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從原始社會到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社會發展都離不開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是對生產資料,對生產對象,對勞動者自身都是一種“再生產”,當生態狀況得以徹底改善時,一部分可再生資源就可以不斷地對生產力進行有效的補充,并作為一種發展生產力的重要來源。故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建立在自然生產力的發展基礎之上的。木蘭溪綜合治理實施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恰恰是深刻認識到了自然生產力的可轉化性質,發揮了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持、濕地生產力等方面的重大作用,推動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使自然生產力能夠更好地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的綠色高質量發展。
三、木蘭溪綜合治理中生產關系調整增進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生產關系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它必須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才能推動社會進步。
當前,莆田市以木蘭溪全流域綜合治理為統攬,實施“一五二三四”發展戰略總體部署,改造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不協調的環節,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這意味著人水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的調整,超脫依靠自然條件、簡單粗放的生產方式,通過強監管水的高效利用與污水治理,實現了一系列關系調整。以此,糾偏扶正、調整社會關系,建立起了系統的水治理體系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上來,促進了高效綠色生產方式的運用,推進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前木蘭溪每平方米淡水所能夠創造的經濟價值已然到了原價值的六倍有余。
這就是木蘭溪綜合治理對歷史唯物主義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的繼承和發展的表現。
四、木蘭溪綜合治理還重視上層建筑的反作用
上層建筑受經濟基礎的制約,它與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只有改革與發展不相適應的社會制度,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自由和解放。生態文明建設同樣需要重視上層建筑對其反作用。木蘭溪綜合治理就集合了政治上層建筑與觀念上層建筑,將之融入到了莆田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其間,明確了木蘭溪綜合治理的制度設計,實施水安全、水生態、水環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統整治,通過《東圳庫區水環境保護條例》《城市生態綠心保護條例》《木蘭溪流域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來保護并推進木蘭溪全流域綜合治理,治出了“一泓清水”,推動了莆田市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民群眾因水而生,依水而興。回顧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一部斗爭與發展共存的治水史。木蘭溪綜合治理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守正創新,在方法上強調綜合治理,注重技術上的創新突破,產生了強調時代特色、尊重自然規律、注重科技創新、兼顧經濟發展的創新實踐。故而,木蘭溪綜合治理可以說是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觀察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環境與民生等關系的典范。這一治理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是誰?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主體是誰?生態文建設明成果的享受主體是誰”,這一系列的生態之問。 (林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