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國平是莆田市自建國以來首批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的雕刻藝術家之一,成功地塑造了莆田廣化寺觀音像、湄州祖廟大殿媽祖像、中華媽祖研究院“懿明樓”媽祖像等一系列莆田歷史文化中最重要的形象。從1971年至今,佘國平的作品共獲得國家級獎18項,4件作品被福建省政府珍品館收藏:其中《送別》是作者1979年進修于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參加雕塑培訓時所創作,當時,他從一個民間的雕刻藝人得以進入藝術的殿堂,太多新鮮的形象及思維,也可能有一些教導直至靈魂,其中的興奮和激動、還有那種迫切需要的傾訴,到現在我們還可以從他這件向院校的致敬之作上感受到,那種肌肉的戰栗和壓抑著性子卻忍不住的吶喊,那種酣暢淋漓。我想作者是在洶涌奔騰的激情中完成這件作品的。
作品描寫了戰火紛飛年代,革命的隊伍即將開拔,革命兄弟已被藝術家塑造成戀人,或許是新婚的小兩口,在依依惜別。作品采用我們莆田特有的龍眼木雕成,黃褐的色彩透露沉著和深情,更有一種沉郁和悲慨揮之不去,由于這時大師剛剛接受院校的現代教育,大師大膽地保留工具在材質表面形成的人工肌理,用以增強鮮明的表現力,而沒有用傳統的方法打磨光滑,作品表面因波磔起伏而意味深長,工具的痕跡成了一種表現手法,這在莆田木雕史上是首次的。這件作品表面大量地施以平刀和斜刀,感覺爽利而勁??;在這里圓刀只在交接和過度的部位約略掠過,必須呈現圓的塊體,也只用平刀切削而得,所以即使是柔情也顯得深刻且沉著;哀婉的離情因這份深刻而沉郁,這種寓圓于方、柔美中見深刻、平淡中寓深意,分明是詩經的“國風”、 分明是西漢的樂府、分明就是“古詩十九首”, 就是《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hellip;hellip;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hellip;hellip;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痹谶@種哀傷、感嘆的表面下實際深藏著對生活得強烈欲求和對生命的極度留戀。如果不是對于未來充滿美好的憧憬,那么我們的革命有何意義?革命事業怎能成功?我們偉大的民族怎能復興?
此作品形體欹側有致,顧盼生情,形象生動傳神,更融入作者深沉情感的表面肌理的表現:在保留了那些意味深長的刻痕和刀觸、布滿棱角的形體表面,形成一種節奏變化,意味深長。一波三折的柔情在這起伏波磔的形體上律動著,分明是愛戀、是憐惜,幽幽的離愁揮之不去。這種不動聲色而富于情感的表達,不僅延伸了作品空間的深度,更有種人文的關懷,使作品韻味十足hellip;hellip; (吳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