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聞名于世,人人皆知?!堵毅憽烽_頭4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然而1980年在湖北省應山縣觀音寺發現一塊石碑,碑呈橫式,高36厘米,寬92厘米,碑文開頭4句是刻:“蓋聞山不在高,有僧則名;寺不在大,有神則靈”。石碑左側刻款是:“大唐貞觀四年三月勤石”。
從石碑拓片上可清楚看出有:“靈1字、廟4字、觀5字、門1字、聞1字、對1字。
查《繁簡字對照表》獲如:靈、廟、觀、門、聞、對這6個單字分別是靈、廟、觀、門、聞、對的簡化字。
這塊唐代的石碑怎么會出現6個單字是新中國成立后頒布的簡化字呢?此石碑難道是解放后偽造的假文物嗎?
這個關鍵問題可以從文字資料里得到答案:
靈,《正字通·火部》記載:“靈,俗靈”。
廟,《字匯·廣部》記載:“廟,俗廟字”。
觀,《異體字表》收有“觀”的異體字共10個字,其中有一個異體字作“觀”。
門,《漢語大字典》記:“門同lsquo;門rsquo;。lt;宋元以來俗字譜gt;:lsquo;門rsquo;,lt;通俗小說gt;、lt;目連記gt;、lt;金瓶梅gt;作lsquo;門rsquo;?!?br />
聞,《漢語大字典》記:“聞同lsquo;聞rsquo;。lt;宋元以來俗字譜gt;:lsquo;聞rsquo;lt;通俗小說gt;、lt;古今雜劇gt;、lt;目連記gt;作lsquo;聞rsquo;?!?br />
對,字書資料里查不到“對”字,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民間所書寫的不規范的俗字,任何字書都查不到,例如“ ”字大家都知道是“建”字?!敖ā弊质且粋€不規范的民間書寫俗字,因此在《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收單字54000多字的《漢字大字典》以及收單字85000多字的《中華字?!防锒疾椴坏健? ”字。“對”字在字書里查不到,其性質與“ ”字是相同的。
可證實:在新中國頒布簡化字之前早就有靈、廟、觀、門、聞等字產生于世了,這塊石碑是唐代的文物無疑。
筆者將石碑拓片與劉禹錫的《陋室銘》(以下簡稱為《銘文》)相對照后發現文的頭4句明顯有一方抄襲竄改另一方文句占為已有的行為。
那么,究竟是《銘文》的作者劉禹錫抄襲竄改“觀音寺石碑碑文”(以下簡稱為《碑文》)呢?還是《碑文》的作者抄襲竄改《銘文》呢?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誰在先誰在后。
查《二十五史人名大辭典》、《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中國人名大詞典·歷史人物卷》、《辭源》、《辭海》以及《唐詩選》等劉禹錫的生卒年均作(772-842)。
就以劉禹錫20歲撰寫《銘文》算,時在唐貞元八年(792年)。而觀音亭的《碑文》刻款是:“大唐貞觀四年三月勒石”。
查《中國歷史年代簡表》、《中外歷史年表》以及《中國歷代帝王年號》等得知:唐貞觀四年為(630年)。可推算出《碑文》所刻的時間比劉禹錫的《銘文》要早162年??梢姡骸侗摹返淖髡卟豢赡苋コu竄改再過162元之后劉禹錫撰寫的《銘文》。顯而易見,《碑文》在先,《銘文》在后。下面揭示抄襲竄改頭4句文句的具體證據:
《碑文》第1句是:“蓋聞山不在高”。
《銘文》把頭2字“蓋聞”刪掉,變成“山不在高”。
《碑文》第2句是:“僧”竄改成“仙”字,變成“有仙則名”。
《銘文》把第1字“寺”竄改成“水”字;第4字“大”竄改成“深”字,變成“水不在深”。
《碑文》第4句是:“有神則靈”。
《銘文》把第2字“神”竄改成“龍”字,變成“有龍則靈”。
最后似乎可以得下結論說,劉禹錫當官時到湖北省應山縣觀音寺去旅游,看到這塊石碑,文句極為絕妙被深深所吸引,動筆抄襲帶回家,將其頭4句竄改后進《陋室銘》變為已文。嘿!唐朝時已有此人哥了。(林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