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泉
自宋代起,福建成為全國15個行政單位之一,稱“福建路”,建州為八閩之一州。《宋史·地理志》云:“開寶八年(975),平江南,得建州。”《宋史·孝宗紀》又云:“(紹興三十二年十月)乙酉,升建州為建寧府。”轄建安、建陽、浦城、松溪、崇安、政和、甌寧7個縣。
據史志載,自大中祥符(1008—1016)間至景定三年(1262)的250多年間,擔任建州(建寧府)郡守的莆田籍(時稱興化軍,轄莆田、仙游、興化3個縣)官員就有13人,其中劉克莊兩度知建寧府。在這些莆籍郡守當中,有官至宰執、忠國愛民的,有善政清廉、治理甚明的,有文武雙全、重農惠民的,也有著書立說、留名青史的。
陳絳,字伯華,興化軍莆田縣人。咸平二年(999)孫暨榜甲科進士,歷任右正言、司諫、起居舍人、建州知州等職。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大中祥符間知軍州事。”然履職情況不明。后任工部郎中、河陽知府、福州知州。
陳靖,字道卿,興化軍莆田縣人。以父補官,歷任德化縣尉、陽翟縣簿、將作監丞、御史臺推勘官、秘書丞、直史館、太常博士、婺州知州、刑部員外郎、京畿均田使、淮南轉運副使、河南轉運使、潭州知州、度支鹽鐵判官,京西、京東轉運使,泉州、越州、蘇州知州,太常少卿、集賢院學士、建州知州等職。
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天禧(1017—1021)間知軍州事。”《興化府志》卷三十六也云:“知建州,徙泉州,拜左諫議大夫。”但其履職情況不詳。后以兵部郎中、直史館知越州兼兩浙東路安撫使。天圣三年(1025),進潁川郡開國伯,卒年七十八。熙寧元年(1068),諫臣以陳靖《勸農奏議》進呈,得宋神宗嘉獎,贈尚書左仆射。
許章,字潛道,興化軍仙游縣人。慶歷二年(1042)楊寘榜進士,歷官建州知州、屯田郎中等職。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慶歷(1041—1048)間知軍州事。”《仙溪志》卷四也載:“知建州,除屯田郎中,公為政能治煩劇,而不問苛細,所至有聲。由初仕至郎位,有薦者五十二人。官終朝奉郎。”
陳闡,字伯通,興化軍仙游縣人。皇祐元年(1049)進士,歷任武平知縣、廣德知縣、監建州豐國鹽、泉州通判、建州知州等職。
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元祐(1086—1094)間知軍州事。”《仙溪志》卷四也載:“知建州,歲饑,境內有競糴者,令疑為盜,以狀白于州者數十。公曰:‘一日之聚至數百人,此何盜而遽如許耶?殆不過以饑故爭食爾。’已而推驗信然。遂檄縣杖而釋之,促令出粟賑貸,眾遂復業。”后任萊州知州,官至朝請大夫、勛至柱國、賜三品服。著有《鹽法議》三卷,文集數十卷。
陳覺民,字達野,興化軍仙游縣人。熙寧九年(1076)徐鐸榜進士,歷任建陽知縣、宗正丞,漳州、建州知州等職。
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元符(1098—1100)間知軍州事。”《仙溪志》卷四也云:“以母老乞補外,知漳州,改知建州,政治有聲。”后任福建轉運判官,福州、泉州知州,福建提點刑獄、兼三路都轉運使、兼提舉河渠、復知泉州,右文殿修撰知廣州。志書云:“所至有風力。兩為鄉部使者,凡過郡、邑,未嘗與僚屬妄交一談,人甚憚之。卒,官至中奉大夫。有文集若干卷。陳諫議瓘狀其行。”
洪中,興化軍仙游縣人。元祐六年(1091)馬涓榜進士,歷任河南府少尹、國子司業、建州知州等職。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政和(1111—1118)間知軍州事。”《仙溪志》卷四也云:“出知建州。中年勇退,不嗜仕進,家居幾二十年。”
蘇燁(一作蘇曄),字天寵,興化軍莆田縣人。元符三年(1100)季釜榜進士。歷任太學錄、博士,提舉成都府、提舉淮東學事,國子司業、太常少卿、太子左諭德,泉州、福州、建州知州等職。
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政和間知軍州事。”《三山志》卷二十二也云:“政和七年七月,蘇曄以朝奉大夫、右文殿修撰知(福州)。尋(十月),移知建州。”后任順昌知府、禮部侍郎、太中大夫,官至徽猷閣待制。
李德昭,字子晉,興化軍莆田縣人。崇寧五年(1106)蔡嶷榜進士,歷任兩浙提舉學司干官、國子博士、和州知州、提舉廣東、杜支郎官、建州知州等職。
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建炎(1127—1130)間知軍州事。”《興化府志》卷四十一也云:“建炎初,差知建州。州卒三百人,先屯廣州,至是聞葉儂賊平,徑還郡。官疑其從叛或請殺之。德昭力言不可而止。三年,叛將苗傅、劉正彥敗走入閩,韓世忠追獲正彥而傅逸。德昭分兵守隘,獲(苗)傅,檻送京師。……陳俊卿列其事狀于朝,而賞格竟不行。后建(州)人思之,祠于白鶴山。”
龔茂良(1121—1178),字實之,興化軍莆田縣人。紹興八年(1138)黃公度榜進士,歷任南安縣簿、邵武司法、泉州察推、秘書省正字、吏部郎官、監察御史、右正言、太常少卿、直秘閣、建寧知府等職。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五載:“隆興二年(1164)十月十三日,詔左奉議郎龔茂良除直秘閣、知建寧府。”《興化府志》卷三十八也云:“除直秘閣,知建寧府。自以不為群小所容,請祠。”后任廣東提刑、廣州知州、直顯謨閣、江西運判兼知隆興府、右文殿修撰、待制敷文閣、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宰執)等。卒年五十八,謚莊敏。
陳俊卿(1113—1186),字應求,興化軍莆田縣人。紹興八年(1138)黃公度榜進士第二(榜眼),歷任泉州觀察推官、南外睦宗院教授、南劍州通判、著作佐郎兼王府教授、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權兵部侍郎、中書舍人、江淮宣撫判官、兼權建康府事、禮部侍郎、寶文閣待制、泉州知州、吏部侍郎、建寧知府等職。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七載:“乾道元年(1165)七月十九日,詔尚書吏部侍郎兼侍讀陳俊卿除寶文閣直學士、知漳州,既而改知建寧府。”嘉靖《建寧府志》卷五也云:“乾道(1165—1173)間知。”后又任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觀文殿大學士帥福州等。以少師魏國公致仕。卒年七十四,贈太保,謚正獻。著有《陳正獻文集》二十卷。
鄭僑(1132—1202),字惠叔,興化軍興化縣人。乾道五年(1169)進士第一(狀元),歷任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校書郎、著作佐郎兼國史實錄院屬官、吏部司封、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提舉江東常平、禮部郎中兼太子侍講、起居舍人、兼權給事中、中書舍人、權吏部尚書、顯謨閣學士、建寧知府等職。
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紹熙(1190—1194)間知。《興化府志》卷四十一也云:“除顯謨閣學士,知建寧府。平決無留事,以公使錢為下戶代夏輸,而力請損諸縣版帳之太重者。”后任福州知州、建康知府、龍圖閣學士、知實錄院修撰、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知樞密院事(宰執)等。以觀文殿學士致仕。卒年七十一,謚忠惠,封郇國公。方家評他:“孝友端重,簡淡無他嗜好。平生所為,皆有常度,故受愛知三朝,見稱忠實。”
陳居仁(1129—1197),字安行,興化軍莆田縣人。紹興二十一年(1151)趙逵榜進士,歷任鉛山縣尉、永豐知縣、諸王宮大小學教授、軍器監簿、秘書丞、權郎官禮部、徽州知州、假吏部尚書使金、起居郎、兼權中書舍人、集英殿修撰、鄂州知州、煥章閣待制、建寧知府等職。
嘉靖《建寧府志》卷五載:“紹熙(1190—1194)間知。”《興化府志》卷三十七也云:“進煥章閣待制,移建寧府。歲饑,出儲粟,平其價,馳逋負以巨萬計,代輸畸零繭稅。有因告糴殺人者,會赦免,居仁曰:‘此亂民也,釋之將復出為惡。’遂誅之。”后任鎮江知府、寶文閣待制、福州知州、華文閣直學士。卒年六十九,謚文懿,贈金紫光祿大夫。史家評曰:“風度凝遠。處己應物,一以誠信臨事,毅然有守,所至號稱循吏,皆立祠祀之。有奏議、制稿、詩文行世。”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興化軍莆田縣人。淳祐六年(1246)恩賜進士,歷任靖安縣簿、真州錄事參軍、建陽知縣,潮州、吉州通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侍右郎官,漳州、袁州知州,江西提舉、廣東提舉攝舶、侍右郎官、江西提刑、太府少卿、秘書少監、兼權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兼崇政殿說書、暫兼中書舍人、直龍圖閣、宗正少卿、再知漳州、秘閣修撰、福建提刑、兼太常少卿、直學士院、起居舍人、復兼侍講、右文殿修撰、建寧知府等職。
《興化府志》卷三十八載:“(淳祐)十二年(1252),除右文殿修撰,知建寧府。……景定三年(1262),除權工部尚書,兼侍講。以年迫,堅乞納祿,寶章閣學士,(再)知建寧府。”可惜的是,其兩度履職情況都不清楚。咸淳四年(1268),特除龍圖閣學士,仍舊致仕。卒年八十三,謚文定。宋理宗皇帝御劄:“文名久著,史學尤精。”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一百九十六卷,其中詩四千五百余首,詞二百余闋,詩話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