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偉 沈麗瓊 林勁松
詹海偉/攝
王金龍/攝
詹海偉/攝
馬駿/攝
詹光航/攝
詹海偉/攝
詹海偉/攝
詹海偉/攝
林勁松/攝
林勁松/攝
梁家源/攝
6月10日,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城廂區非遺展演項目“閩臺送王船”習俗展演活動在靈川鎮東進村東汾五帝祖廟廣場火熱上演。這場獨特的非遺民俗文化盛典,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一睹風采。活動現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東汾五帝祖廟始建于唐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每年端午節,這里都要舉行隆重的“閩臺送王船”活動,習俗獨特。
東汾五帝祖廟供奉的五帝,有個說法是指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黃帝五尊神祇,分別代表金、木、水、火、土,分掌東、西、南、北、中。《五帝寶經》中記載玉帝加封五帝為“五瘟至圣”,代替玉帝巡游四方,賞善懲惡,消除瘟疫,祛邪避災,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送王船”習俗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朝時期的“海醮”習俗。那時,海上的漁民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出海平安,會舉行一種名為“海醮”的儀式。他們制作一艘小船,在船上放置各種生活用品和祭品,然后將其送到海上,以此表達對海洋神祇的敬意和感激。后來逐步發展成為“送王船”習俗。
據非遺傳承人林慶森介紹,東汾五帝祖廟送王船的船只通常用杉木、竹、紙、蘆葦竿、布等材料制成,運用編扎、裱糊、泥塑、彩繪、剪貼、刺繡等技法,做成船只、神像、人物、房屋、動物、燈籠和相關的場景等,塑造的形象眾多,千姿百態,色彩艷麗,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觀賞性。而且工作量大,例如主王船長9.3米,高2.2米,寬2.3米,桅高8米。自四月初一開始,當地人就按分工,有條不紊地忙著制作王船及其他相關的祭品,需一個多月時間。這里過端午節時間之長也是本市之最,過節時間自農歷四月二十六日(小月二十六日,大月二十七日)“送王船”儀式開始至五月初五日結束,持續九天,每天都安排唱莆仙大戲,其他文藝表演穿插其間,凌晨零點均有皂隸八卦舞表演,以表達對天地的敬畏之心。
“送王船”儀式在農歷五月初四早上6點多舉行,來自泉州惠安、泉港,莆田涵江、華亭、梧塘等地十幾個五帝廟分靈宮廟上千信眾前來朝圣祭拜,上午舉行祈福祭祀儀式,這是祭王船的前奏。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達到高潮。下午舉行祭王船儀式(又稱“祭醮”“謝醮”“謝恩”),是較大規模的酬愿儀式,祈求一方平安。
傍晚,王船豎起雙桅,掛起寫有“欽命瘟部司”和“代天巡狩”的黃色雙帆。接著點燃王船,整個儀式達到了最高潮,船上載有的物品、神器、紙扎人物等隨著火焰一起焚化,象征將所有的祈求都送到了海洋之中,寄托了人們祛邪、避災、祈福、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東汾五帝祖廟在福建、臺灣及東南亞等地均有分靈。東汾五帝祖廟亦被臺灣及東南亞等地民間信眾奉為五帝祖廟。端午節“送王船”習俗也傳到臺灣,所以現在也稱為“閩臺送王船”,海峽兩岸多了一個文化交流、民心交融的渠道。“送王船”習俗,承載著獨特的海洋文化信息和人文精神。“閩臺送王船”習俗于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擴展項目。
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莆田市及城廂區文化主管部門、靈川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東進村非遺民俗文化展覽館于2023年9月得到提升建設,常態化開展非遺展演、研學活動,召集人才、組織力量開發文創產品等,今年7月份還將建成東進村非遺傳習所,保證其“活態傳承”“代際傳承”。
作為非遺項目,“送王船”習俗不僅是對海洋敬畏和感恩的生動體現,也是莆田地區獨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讓我們更加深入了解漁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也讓我們對海洋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尊重。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更應該珍惜和保護這一傳統習俗,讓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