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不留情,三年后我畢業了,但始終我沒有過問有關李老師在少年時向興太里張秀才求教的那段事情,一直到解放后的十年,李耕國畫研究所成立之后,李老師正定居城關并在國畫研究所任導師,我當時在縣文化館工作,與國畫研究所是鄰居,很有緣份又和李老師經常來往,曾有一次和李老師在談及他一生所教授的學生及其各人藝術成就的情況時,我才問及他老人家在少年時向張秀才求教的事情。確有此事,李老師笑著說并問我:“你怎么會知道這一回事呢?”我便一二介紹張秀才與我家的關系來由。老人點點頭,便滔滔不絕地談:“張先生是秀才出身,為人和藹謙遜,平易近人,十分愛才。當時我跟祖父、父親倆上何嶺到興太里去畫壁畫的時候,聽說附近還有一所大書院,有好幾位老秀才先生在那里為農民子弟教書。我聽了滿高興!千方百計地想要往書院去拜訪求教他們。過了好幾天,待我祖父輩們畫事安排妥貼后,我個人就去找書院,這一天的早上,正好拜見了張宮蘭(南生)秀才先生,便向老先生傾說了我的來意和請求,張秀才先生被我求教讀書心切的精神所感動,便滿腔熱情地接受我作為該書院的臨時旁聽生。老秀才先生又很詳細地交待我:每天早上來書院時,記得把你所讀的四書讀本都帶來hellip;hellip;我認真照老秀才先生所交待的去做,每天早上提前些時間來書院,等到張秀才先生給各生授書時,我就翻開書本里那一節課,認真仔細地聽著,看著讀下去。回來后,除了幫家人畫事的忙外,爭取時間,拿出書本再讀、讀熟、默念在心。第二天早上來書院和同學一起念書給老師聽,念完了,老師才給你授新的課文。”
李耕老師接著又說:“我當時想入非非,不知天高海闊。想要學好畫,不但要讀好書,還得學好書法,而且更要學一點會寫詩的文才啊!為此,我就去請教另一位也是姓張的老秀才先生,名叫張立夫,他與張官蘭(南生)秀才年歲相差不多,也很愛才。從此我便常常登門拜教他,談讀詩、談學書法的問路事情。立夫老先生高興地告訴我,讀詩嗎,首先要讀好古詩經、唐詩、千家詩等等有關詩、詞文集,要學寫詩,不要心急,古人說過:讀好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書法嗎,首先要學書法字貼,日日寫,勤勤練,練好字貼,時間久而久,自然會寫出好書法來!”
李耕老師最后說:“往后,我的讀書、學字貼、讀詩、學寫詩,就按照這兩位良師老秀才所授教的方法去努力、去爭取、去追求,確實是苦中得來的,很不容易啊!我有時回憶起這兩位老秀才先生,為人師表精神可嘉!給我幫助功勞無量!確實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一世也難忘恩師之情!我書讀很不夠,詩也學不好,很見笑!對不起這兩位恩師hellip;hellip;”
聆聽了李老師對當年往事深情的回憶和介紹,我感慨萬千,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我仿佛看到了老師當年那孜孜不倦、勤奮求學的動人情景hellip;hellip;他激勵著我們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進取、尊師好學、勇攀高峰!
李耕老師之所以偉大,就是他的一生為人無私無怨、勤奮好學、修身作畫和不斷探索、不斷追求、不斷創新的精神。他能在當代畫壇上被稱譽:“有以奇拙勝者,首推李耕君,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癭飄,其才則中原所元”,“我國古典人物畫之流傳至今,保持最完整者唯李耕一人而己”,“李耕是我國畫壇首屈一才,一代宗師”,“李耕大師可謂中國歷來寫意古韻人物畫第一人”,“李耕先生的國畫水平已超過癭飄,而不是追蹤癭飄的了”等等許多名家大師所給予的高度評介。李耕老師在中華民族藝術畫壇上形成獨樹一幟的畫風,這無疑是他藝術偉大成就的結晶!不但是仙游人民的光榮,也是仙游畫界的光榮!更是李耕畫派的驕傲!
我作為李耕老師的學生,對老師國畫的技法,學的很不夠,很對不起老師!如今我年歲已過八旬,回憶起十分慚愧!我只能在這里千呼萬喚,期盼學習李耕國畫藝術的繼承者和正在學習李耕先生藝術的年青一輩的畫友們,高高舉起這面鮮紅的李耕畫派的旗幟,堅持不懈地學習再學習李耕老師留給我們珍貴的精神和藝術瑰寶,讓李耕老師的國畫藝術發揚光大,為仙游,為興化的國畫藝術爭光!則本人不甚欣慰之至!
(續完)(蔣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