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下詔重立胤礽為太子。然而父子之情終究抵不過皇權至上之爭,太子復立后又形成一個新的太子黨,甚至變本加厲。帝很快察覺到他們在挑撥離間。因而,康熙五十年,他在暢春園召諸王大臣等,斥其諂附太子,當即令步軍統領托合齊肢解處死,其子都統舒起、尚書耿額處絞刑,尚書齊世武被“以鐵釘釘其五體于壁而死”,其他官員也分別進行降職、罷官。帝言:“朕與太子間,沒有矛盾,全是這些人從中無事生非”。次年,終再次下詔廢黜太子。自此,帝嚴禁再談論立太子的事,群臣有請求立太子的,立即被判罪,甚而砍頭。
樹欲靜而風不止。康熙五十年,覬覦太子寶座的人擔心廢太子再次復位,于是拼命造謠,以激怒帝,想置廢太子于死地。良臣朱天保對此深感憂慮,便冒死給帝寫奏章,說太子雖因病被黜,但其所以失良知。原因是太子左右人不好,如選有德行的大臣如趙申喬那樣的人輔佐太子,太子的美德就會日益顯現出來。hellip;hellip;否則,恐怕一些藩王覬覦太子寶座,皇上家骨肉相殘的禍害就難以訴說了。康熙閱畢這奏章,淚流滿臉,泣不成聲。但近臣阿靈阿本是胤禩朋黨,他對帝說:“朱某的奏章別有用心,是為將來廢太子一旦登上皇位,他就能非常得寵了。”帝一聽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將朱天保及姐夫戴保處死,朱的老父侍郎朱都訥也命喪刑具下,株連的十多人,全遭撤職、酷打。
康熙六十年,大學士王掞等十三人又因請立太子,被發配到西部邊陲服役,王掞因年歲太大了,只好令其兒代役,人稱“十三忠臣一孝子”。是時,大臣屢有上奏,主張立太子,說這關系國家前途命運,而帝都聽不進,反用苛刻處罰來震懾,以制止此類言論。不過,康熙曾一度重用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出征西北,并破例命他使用皇帝專用的正黃旗纛,這就賦有代天子出征之意,故引起猜疑,以為十四子才是心目中皇位繼承者。
然而誰也料不到,后來得勝者竟是此前一直韜光養晦的皇四子胤禛(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不動聲道奪帝位的雍正)。他對太子廢立,察顏觀色暗藏心機。對八弟集團,既不附從,也不作對。碰上帝有病時,他墾求進宮侍候,并親自煎藥,格外殷勤。康熙曾寫手諭夸其忠君愛父,因而外出巡視狩獵命其倍伴,軍國大事也常征其意見。故當太子黨和八子黨爭得魚死網破時,他卻坐收漁人之利。
康熙因諸子皇位繼承糾葛,傷透腦筋,終郁結成疾,病情日重。他曾以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晚年悲劇自喻:齊桓公晚年,五個兒子結黨爭位。齊桓公剛逝,五子相爭,箭射到尸體上,也沒有人顧及。尸擱床上67天沒法入殮,直至發臭、蛆蟲爬出門窗hellip;hellip;由此可見康熙晚年心情是何等的凄苦。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病危,至十三日離世,帝六天辦二件事:一派皇四子代行祭天大禮,并派皇五子孝考東陵典祭;二命尚書隆科多守護床邊,備授遺囑。十三日丑時,帝病情急轉直下,急命胤禛回暢春園,寅時又將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和隆科多召至御榻前,斷斷續續宣布:“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戍時,康熙帝駕崩,年69歲。 (續完)(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