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藝術之光,撥云增輝
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各級黨政領導的重視和關懷下,于1982年8月恢復了在文革期間中斷了十七年之久的“李耕國畫研究所”機構,調回李樸、蔣金讀、孫仁英等三位畫師,從事研究李耕國畫藝術與藝術創作工作。1986年間向社會和院校畢業生招收五名有國畫基礎的新生力量來充實加強創作隊伍。
這個時期,中國已步入改革開放的時代,許多來自東南亞和臺灣熱衷于李耕國畫藝術的收藏家、愛好者也慕名來到仙游,購買李耕先生的藝術精品。于此同時,仙游的一些畫商和收藏家也聞風而動,爭著收購李耕的作品,一直到目前已形成海內外收藏李耕作品的高潮。在這“國畫熱”的沖擊下,仙游又掀起一個學習李耕國畫藝術的熱潮,開創了國畫藝術方興未艾欣欣向榮的新局面。
四、省展精品,譽滿畫壇
1995年,仙游縣委、縣政府隆重召開“紀念李耕先生誕辰110周年暨李耕畫院成立”,并組織開展系列紀念活動。我畫院集中精力抓好各項籌備工作,撰寫論文,匯編論文集,出版《李耕畫院作品選集》,先后還在泉州、仙游舉辦李耕遺作暨畫院畫師作品展覽。
當年11月22日,仙游縣委、縣政府與省美協、省畫院聯辦“紀念李耕先生誕辰110周年暨李耕遺作展覽。”這次紀念盛會規模之大、儀式之隆重、檔次之高,產生強烈的反響,省委、省人民政府、省人大、省政協、莆田市、仙游縣等領導同志和藝術界的專家、教授、學者、新聞界的知名人士以及社會賢達共200多人參加開幕式。第二天召開李耕先生藝術研討會,40多位藝術家、學者、專家到會。人人懷著激動的心情,爭先恐后發言,對李耕先生的人品、畫格給予高度評價和贊譽。省畫院副院長陳一峰同志(現省美協主席)提出: “今后在全省范圍之內掀起一個宣傳李耕先生藝術成就的新高潮。”引起在場的同志強烈共鳴。廈門大學藝術系教授洪惠鎮說:“我們在座的同志有什么理由來評價李耕什么師?什么家?李耕先生就是一位藝術大師,徐悲鴻先生說了,我們還有什么疑意呢?現在的問題是正對李耕先生藝術宣傳還很不夠,應該要大力弘揚,讓李耕先生再乘龍起來!然后讓學生跟上去,長江后浪推前浪,再把李耕藝術推上新高潮,激起更燦爛的浪花吧!”許多同志建議應該建立李耕藝術紀念館,舉辦李耕遺作巡回展,多舉辦其藝術研討會等等。李耕先生再一次得到藝術界的共識和贊頌。作為被與會同志寄予無限希望的李耕先生藝術的繼承者——李耕畫派的畫師們要牢記師訓、尺幅萬里、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為國畫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讓李耕先生的國畫藝術之光,更加璀燦在中華的大地上!
五、畫派作品、晉京展覽
2001年秋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李耕畫派暨莆田市畫展》是莆田、仙游文化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大的一次書畫活動。這次展覽不僅得到莆田市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了中國美協、中國美術館、各級新聞界以及首都畫界和在京的莆仙同鄉的熱烈響應,畫展取得極大的成功,為素有“文獻名邦”之稱的莆仙在其文化史冊上寫上了光輝的一頁。
這次畫展是在《百年中國畫展》結束一星期之際舉行。李耕功深力厚的傳統畫風使人們覺得“耳目一新”。許多人稱這次畫展是“一股強勁的東風”。在畫展提法上,打出“畫派”的旗號,不少人為之叫好。中國美協老的新的負責人蔡若虹、劉大為都予以肯定,為“畫派”題詞。中國美術館為國家最高一級展覽館,這次破例與莆田市“老年書畫藝術協會”單位聯辦,許多人稱之為“新鮮事”。著名美術評論家孫克為畫冊寫序。
李耕先生的力作《春夜宴桃李園》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達摩》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成為國家級文物。百年來,福建畫家作品“進宮”僅此一幅。
在召開專題研討會時,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兆國和中國美術界許多著名畫家、評論家及各界新聞媒體出席,在中國畫壇上引起極大影響。 (續完)(蔣金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