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農民畫家蔡德寶
我與蔡德寶是有緣的,我倆相互認識是在一個朋友家置辦的元宵宴上。經過一番交談,我得知他是個當地很有名的畫家。
時隔幾天,我特意到秀嶼區埭頭鎮汀港村造訪了蔡德寶。走進蔡德寶的家,猶如走進一座藝術的殿堂,從大廳、小廳到畫室,甚至連過道,桌上、椅上、地上、墻上等處無不擺放著他的得意作品:如詩如夢的山水、騰云駕霧的蛟龍、翩翩起舞的仙鶴和栩栩如生的“鄭樵”、“媽祖”畫像,其色彩斑斕,形態各異,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尤其是在創作古典人物中,他更能做到形神兼備,鑒古思今,讓觀者通過時光的隧道,一睹古人的風采。為此,筆者也漸漸走進蔡德寶的繪畫生涯和精神世界。
交談中,蔡德寶的言語始終充斥著對繪畫的一片深情。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蔡德寶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清一色的農民,他雖缺少文化世家的熏陶,但卻有畫家的天賦與底氣,他從小就喜歡上繪畫了,雖無名師指點,卻能依著課本的插圖、小人書的人物,刻苦描摹,意象竟也惟妙惟肖,令同學、老師等觀者叫絕。 在上小學期間,他一直是學校指定的出黑板報人員之一,專職繪畫,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各項繪畫比賽均獲高獎。然而,因那時他家里貧困,學習繪畫開支又大,他的家人對此十分反對,甚至常常將他的作品撕掉,責罵他不務正業。面對眼前的諸多困難,已癡迷于繪畫的蔡德寶并不退怯,反而激發了他的進取心。因買不起紙墨,他就因地制宜地用樹枝在地上畫,鄉間的樹木房屋,地上的花卉小草都成為他的寫生對象。為了潛心學畫,蔡德寶可以一整個寒暑假都不出門,不分晝夜,一門心思盡情暢游于畫海中。幾年下來,德寶的畫技不斷精進,作品深受人們喜愛,先后出售于新加坡、臺灣等地。
品讀蔡德寶的國畫作品,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色彩的運用,巧用中西結合,大膽潑辣而又寓之于和諧之中,艷而不滑,鮮而不躁。加之題材新穎,造型夸張,在自身構思和熟練高超的筆墨技巧的渲染下,使作品能表現出異常的清新悅目,令人對畫作產生強烈的親和感和心底的共鳴。如他的國畫作品《鄭樵修史》畫中的主人公左手握卷,右手執管,雙目微啟,若有所思,讓觀者無不為先生勵志求學的精神所感動,從而產生由衷的敬仰。作品《飛龍呈祥》則采用具象與抽象,潑墨與寫意相結合的技法和獨特的構圖方法,連用手臂、腕力、調動體內潛力,隨著墨色變化任意揮灑,使畫中的龍翻舞自如,雄健生風,突出龍的精神和內蘊,一派呈祥躍然紙上。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見金。”蔡德寶的國畫作品多次在國內外書畫大賽中頻頻獲獎。1996年參加由新加坡共和國新神州藝術院組辦的“騰飛杯”中國精品書畫創作比賽榮獲特等獎,并先后被評為“榮譽會員”和“藝術家高級榮譽顧問”;1998年,在“猛龍杯”全國美術創作比賽中,他的作品《百鶴圖》和《浩然正氣》一并入選。殊不知,這些杰作竟出自于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畫家之手,是上蒼對一個沒有受過正規美術科班教育,完全靠自學成才者數十年來心血的真情回報。
“有志者事竟成”。在此,筆者衷心祝愿蔡德寶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好,以自己手中的畫筆,勾勒出一幅幅亮麗的新畫卷。 (謝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