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謎語文化淵源流長,在遠古的黃帝時期就有記載,在戰國后期謎語已經初步盛行。到了宋代謎語更是迅速發展,達到第一個頂峰,出現了一大批的謎語和謎語研究組織,還誕生了“燈謎”。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謎語文化已成為我國民間文化的一大奇葩,經久不衰,歷久彌新。莆仙話是種方言語種,沒有相對應的文字,在提倡全民講普通話、寫方塊字的今天,莆仙話謎語已漸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地方文化是中華文化之基,弘揚中華文明當從地方文化做起。本文歸納莆仙民間特有的莆仙方言謎語十余條,以期讓更多的鄉人所認識,能夠更好的傳承地方傳統文化。
謎面:四角四角方,用草“木”(綁)腰彎,能吃的用水燙,不能吃的拿去扔。打一食品,謎底:興化米粉。興化米粉是莆仙地區的傳統土特產,它外形四四方方,兩層相疊,用一根稻草捆住腰間,可開水燙食,而在水燙或煮制的時候,綁在米粉中間的稻草必定要解開扔掉。
謎面:一個人、生生“計”(庠),“達工”(每天)躲在門后望呀望。打一家庭用品,謎底:“稱仔”(桿秤)。在中國廣大的農村是較常見的家庭用品,桿秤上刻有繁多的度量標示,在莆仙的農村地區,特別是以前通常都習慣把桿秤掛在門后。
謎面:一間厝仔窄窄住著五個“娘隔”(客人)。打一隨身必帶品,謎底:鞋子;在這里我們的鄉人把鞋子先是比做又窄又扁的小房子,之后又提示在這座小“房子”里住著“五個客人”(五只腳指頭)。
謎面:一個人穿“樟蓑”(蓑衣),仔生一大堆。打一物品,謎底:藕。這個藕不是藕斷絲連的蓮藕,而是在地里生長的土藕,是莆仙常見的農作物,土藕皮黑帶毛,一株成熟的藕,除了長一顆大藕之外,通常還有數顆小藕伴生。
謎面:腳踏特級“腳車”(自行車),手捏緊急情報,到了蘭溪大橋,突然間雷“嚎”(響)雨落、高射炮射,炸彈炸。打一行為,謎底:上大號(蹲廁)。這個謎面描述的非常詳實,詼諧而又生動的描述了一個人急著跑著、手里還不忘捏著手紙去上廁所的形情,莆仙方言的趣味性在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
謎面:厝邊有兩塊石頭,“隔牌”(自己)望來望去望不著。打一人體器官,謎底:“喜間”(耳朵)。臉旁的一對耳朵,不管我們自己怎么上看下看、左看右看,自然是不可能被我們自己望見的。
謎面:一座古墓“往往”(很深邃),兩尾大蛇在那“浪呀浪”(穿縮出入)。打一人體器官,謎底:鼻子。這個謎面的生動之處,就在于把鼻涕比喻成了有兩尾蛇在那穿縮出入,逼真而又形象。
謎面:椅子上打鑼,椅子下“炊”(找)無。打一物體(氣體),謎底:屁。按在椅子上敲鑼,其聲是顫抖、沉悶的。
謎面:一枝竹子滑溜溜,一只烏鴉“傘尾疏”(歇末梢),到溪里喝水,到岸上畫“翠溜”(胡須)。打一文化用品,謎底:毛筆。把毛筆的筆梢描述成是有一只烏鴉歇在滑溜溜竹子的末梢,相當的活靈活現。
謎面:“泥蔫泥蔫”(軟軟綿綿),有“翠”(嘴)無“高歪”(屁股)。打一物品,謎底:“菩麗”(麻袋)。軟軟綿綿的麻袋,只有入口(嘴)、袋底沒有出口(屁股)。
謎面:花花綠綠,吃完洗澡。打一日常用品,謎底:飯碗、菜碟,或畫花雕紋的碗、碟,在用完(吃完)之后自然是要去洗澡(洗刷)的。
謎面:山頂一“抱”棕,棕下一對劍,劍下一對燈,燈下一座墓,墓下一個池,池“冷”(端)一尾紅鯉 。打一人體器部,謎底:人的頭部。棕是黑發,劍是眉毛,燈是眼睛,墓是鼻子,池是嘴巴,紅鯉是嘴唇。
這些流傳在莆仙廣大民間的莆仙方言特有謎語,光靠口頭傳承是遠遠不夠的,和文字的銜接顯得越來越重要。民間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而民間文化的繁榮與否,直接決定了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深度和文明高度,保護和弘揚好莆仙民間文化迫在眉睫。 (林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