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字現代漢語里解釋有好幾種。從客觀上解析為“末端細水”、“聲音高而細”等,再延伸為“尖端”、“尖刻”、“尖利”、“尖酸”、尖子”hellip;hellip;那么,莆仙民間里對“尖”字的用法有好幾種。比如“嘴尖”,意思為這人無事生非,叨叨嘮嘮的說話不停頓。有時也說是專愛罵人,但是亦會有褒義,意為這人口才好,能言善辯。
這個“尖”字亦易位到其毛部位。例如用在手上,則成為“手尖”,意為心靈手巧,技術高明。或能寫出一手好字來,能寫出一篇好文章。民間里也說“腦子尖”,就是說這人聰明透頂、智慧過人,思維靈活,與眾不同。也可以延伸到腳足上,稱為“腳尖”。意思是說這人行動靈便、敏捷,亦很勤快,愛勞動勤做事。當然也包括這人走路快速,日行百里,不覺得疲憊。有時還說“耳朵尖”“耳朵靈”,耳聰目明,反應快速,或夸張地說“千里眼,萬里耳”。任何細事都能聽得到。有人戲稱“耳朵靈如收音機”。
誠然,莆仙民間中的“尖”字,很多地方與普通話里的“尖”意義相同。譬如,“尖端”——技術尖端,“尖利”——目光尖利,“尖稅”——認識事物靈敏而深刻,“尖酸”——說話擊中要害,主題突出,“尖子”——聰慧厲害,高人一籌;“尖厲”——音樂清脆、悅耳、動聽,“尖頂”——極端、頂點,達到頂峰造極的地步。
莆仙民間方言中,常常用尖與鈍、來形容事物的兩極。有時也把尖與針相互混淆在一起,因為語言相同而容易把其意義搞錯。針是金屬做成的鋒利東西,尖則是事物特征的名詞。莆仙民間方言里常常將“尖”字,套在其它地方,如“眼睛尖”、“鼻子尖”等。前者喻為眼光高、眼界寬;后者喻為嗅覺靈敏,反應靈活、但有時亦指某人的某種嗜好,偏愛、頗具獨特的見解與主張。
過去,莆仙戲里的臺詞、唱詞,大都是莆仙方言,甚至是顯土語、白話,根本沒有字或詞。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與提升。莆仙戲里的語言基本上使用規范的現代漢語。莆仙民間說話,亦漸漸地采用普通里的語言,有字有詞。這更有劉于莆仙人寫作的規范化,說話的標準化,在自覺與不自覺之中,莆仙方言向現代漢語靠攏。這里莆仙方言的一大進步,也是時代文明發達的標志。現在的小學生及中學生基本上不會說莆仙方言。有人擔擾本地的方言會逐漸消匿,竟被普通話替代。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莆仙方言畢竟在莆田這塊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根深蒂固,地方方言還是有旺盛的生命力,決定于它的悠人歷史和豐厚的人文。 (郭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