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明代林圭撰文、林庭芳書丹、黃謙篆額《重修木蘭陂記》
▲明代《修杭口堤梁頌記》碑
▲郭沫若書《木蘭陂詩碑》
▲清代《重修馮公堤記》碑
▲清代《重修木蘭陂萬金陡門錢李二廟功德碑》
▲清代《重修木蘭陂記》碑
▲清代《重修木蘭陂記》碑
莆田木蘭陂建成于北宋元豐六年(1083),是一座集引、蓄、灌、排、擋綜合利用于一身的大型水利工程。1988年,木蘭陂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9月16日,莆田木蘭陂水利灌溉工程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
木蘭陂碑廊現(xiàn)存南宋、明、清等碑碣計二十通。木蘭陂南廻瀾橋旁存立明、清碑碣計三通。筆者抄錄二十三通碑碣文,然后與《重刊興化府志》《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福建宗教碑銘叢編》(興化府分冊)《莆仙摩崖石刻》《莆陽水利功臣譜》《木蘭陂集節(jié)要》《蘆中全集》等文獻記載進行碑文互校。現(xiàn)綜述紀略之,以存史料。
木蘭陂碑廊石刻
1、南宋石刻(殘)“淳熙三年(1176)重修,石匠”
2、明代《重修木蘭陂記》
此通碑于明永樂十二年(1414)春二月,由前直隸寧國府寧國縣儒學教諭林圭撰文,賜同進士出身、魯府伴讀黃謙篆額,莆邑庠貢士林庭芳書丹。碑文記載建陂歷史,重點介紹興化府通判董彬重修木蘭陂,“自始至今,用人之力,計庸四萬八千五百,而人不以為勞;工費糜楮,以錠計者一萬五千余。求諸施者,而人不以為吝。以癸巳(1413)十一月甲申建工,越明年(1414)二月己未告成,父老請記其事。予謂水利重事也,況是陂蓄三百里之清流,分南北二洋,溉田數(shù)萬余頃,廢而不修,則民將無食。修之則事大且難。然嘗以為天下之事未有不可為者,特患志之不篤、為之不力耳。董侯茲已滿考,顧乃汲汲焉惟是之務,往來省視,勞勚不怠,其志之篤、為之力如是,是宜人心益勸,大役以成。然思其時,郡多缺員,適當事幾繁難之會,時則有若長幕蔣君與其佐之賢,實能贊而理之,俾侯得施其勞,而人得享其利,要皆一念為民,以侯之心而為心耳。”以及時則董其役者、主其施者、董役府掾、主緣等芳名。
3、明代《修杭口堤梁頌記》
此通碑于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由刑部尚書林俊手書。碑文記載正德十三年(1518)秋七月大水,“堤之在杭口者遂決,匯而川,淪而淵,溪奔于海,而田溢于潮汐者之淤,耕者、舟者俱病。”興化府知府馮馴偕興化府同知李縉、莆田縣知縣雷應龍發(fā)動修堤成功。時任莆田縣學教諭羅仁“偕諸文學請立石頌功德”,碑末刻同董役李崇孝等人。
4、碑額篆書《興化府參軍方公督修木蘭陂德政碑記》
按:碑文模糊不識,故無錄。
5、明代《重修木蘭陂記》
按:碑文模糊不識,故無錄。
6、清代黃鳴俊撰《重修木蘭陂南北送水堤并錢李二廟碑文》
此通碑于清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由莆人、前兵部尚書黃鳴俊撰《重修木蘭陂南北送水堤并錢李二廟碑文》,碑文記載木蘭陂歷史,重點介紹興化府知府朱國藩主持鼎新惠烈、惠濟二廟,“祈祝護陂,禮念始之者也”“是役也,倡者分藩王公,諱依書,號雒符。成者郡守朱公,諱國藩,號晉昭。至司理史公允琦、縣令郭公景昌實効協(xié)贊,力董其事,則參軍洪君儒,咸有勞績,宜并書”。
7、清代黃起有撰《重修木蘭陂記》
此通碑于康熙六年(1667)三月,由前禮部左侍郎、郡人黃起有撰文,碑文記載木蘭陂創(chuàng)建歷史,后迭壞迭修,順治年間堤又沖壞。紳士耆民群請于興化府知府陳秉化,“公以謀諸郡丞吳公(吳調(diào)元)、別駕王公(王睿)、司理康公(康廉采)”,而康熙二年出任莆田知縣的沈延標親自到木蘭陂現(xiàn)場視察地形,主持修堤,又飭新錢李二廟,大家無不歡欣奔走相告。碑末刻董事鄉(xiāng)宦、舉人、貢生、生員等芳名。
8、清代《重修木蘭陂堤暨惠濟侯李長者廟,重建敕封惠烈協(xié)順錢夫人廟碑記》
此通碑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四月所立,邑人彭鵬撰書。碑文記載康熙二十年(1681)中秋八月大水,“橋梁陂堤決而潰”“視二十八閘壞其半”“南視廻瀾橋南北堤沖壞,謁惠濟侯李長者廟,廟內(nèi)廡下寄錢夫人像”,時任興化府知府蘇昌臣與興化府同知張大恒、興化府通判湯傳楷、莆田縣知縣周昌主持重修木蘭陂堤,暨惠濟侯李長者廟,重建敕封惠烈協(xié)順錢夫人廟。碑末刻此役有功官員及董陂事者,還有董工等芳名。
9、清代《重修木蘭陂新筑橫山堤并修李侯錢妃馮禪師三廟碑記》
此通碑于康熙四十年(1701)五月,由廣東巡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郡人彭鵬撰書。碑文記載“康熙三十七年(1698)秋水潦大至,陂底內(nèi)塌,三十六門圮殆將半。而橫山一帶不絕如線”,時任興化府同知趙世安、莆田縣知縣金皋謝“倡贊獨力,太守(趙邦牧)乃詳情而委重焉”。重修木蘭陂新筑橫山堤,“計陂工料糜銀如所捐之數(shù),又支用樂輸錢一千九百八十八文。堤長二十四丈三尺,高四丈二尺,廣二十丈,糜錢一百一十九萬六千六百五十八文。又以錢六萬六千一百九十八文新錢妃、李侯宮,重建馮禪師廟,報功德也。”工程竣工后,吾鄉(xiāng)父老備其來事請記,并勒石紀念。碑末記載此役有功官員、董其事者、監(jiān)役者,還有督工者等芳名。
10、清代蘇本潔撰《重修木蘭陂記》
此通碑于雍正十二年(1734)一月,由興化府知府蘇本潔撰書,碑文記載木蘭陂“自宋、元、明以迄,國朝創(chuàng)興續(xù)修,代有名賢,備載郡志”。雍正十年秋,“蛟水大發(fā),陂堤復傾,骎骎乎,南北兩岸有溪海相通之勢”,十一年夏,時任興化府知府蘇本潔到現(xiàn)場勘察情形后,“與紳士謀將設法鳩工,以為一邑水利計”“于十一月七日先修其陡門三十二,次筑南塍屹立如故,再經(jīng)理其北流,并筑馮公堤而護衛(wèi)之民田幾萬頃。悉可恃無恐,閱三月而工竣”。
11、清代林源撰《重修木蘭陂馮公堤記》
此通碑于乾隆五年(1740)八月,由太仆寺卿、郡人林源撰書。碑文記載木蘭陂歷史,明以前修十次,清康熙年間修四次,雍正五年(1727)陂決,時任興化府知府沈起元修之,十年又決,時任太守蘇本潔又修之。乾隆二年六月,“大水損橋石二龜三汕,刷兩岸,馮公堤為甚,斯時亟修”,時任莆田縣知縣張繼鏡來主持重修木蘭陂馮公堤,五年七月工程告竣。新蒞任莆田縣知縣藍應襲“即到工親勘,重加葺”,請林源撰書碑文勒石紀念。
12、清代王文昭撰《重修木蘭陂記》
此通碑于乾隆十七年(1752)八月,由莆田縣知縣、署任臺灣海防同知王文昭撰書。碑文記載木蘭陂歷史,李宏后裔、歲貢生李泌好義急公而善承先志,于乾隆十六年(1751)十月十六日興工重修木蘭陂,工程竣工,惠濟維桑實堪嘉尚。乾隆十七年(1752)八月,王文昭奉諭旨署任東寧,“一官傳舍不可不有以誌之。以鳴一時之盛舉焉”。
13、清代廖必琦書《重修木蘭陂記》
此通碑于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由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里人廖必琦撰書。碑文記載木蘭陂歷史,乾隆十六年(1751)十月,李宏后裔、歲貢生李泌“以時舉事,李君毫不惜費,捐修木蘭陂工程一次業(yè),于狂濤沖壞陂石欹斜水多漏洩暨傍岸石塊沉落海涯悉行修理外,復請捐資修濬南北兩陂石橋,并北陂橋內(nèi)用整石砌筑,以御巨浪沖擊,以免碎石淤塞,并將陂口以至廻瀾橋二百余丈溝道壅塞之沙石,雇工挑濬。統(tǒng)計費用千有余金。”乾隆十七年(1752)正月工程告竣。朝廷贈“功并壽陽”匾懸掛祠內(nèi),“以彰前烈,殊屬數(shù)百年未有之曠典”。
14、清代廖必琦書《重修馮公堤記》
此通碑于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由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里人廖必琦撰書。碑文記載明代正德十三年(1518)七月,“水橫溢而堤壞,橋因以傾,郡守馮公準贖刑以買木石,調(diào)徒人以供發(fā)役,擇耆民以勤董率,用能踰月堤績底成,迄今有馮公堤之稱。”
乾隆五年(1740)重修此堤,沒多久而水復來為災。“堤因以圮,數(shù)年來廣則為川,深則為淵,涓滴之下,皆成漏巵。”
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興化府知府宮兆麟、莆田縣知縣汪大經(jīng)親自到現(xiàn)場了解災情,主持重修馮公堤,推舉貢生程人鳳、貢生李泌以董其役,于三月三日先期興作,十二日祇告于神,四月中旬工程告竣。
15、清代吳元樞等敬立《重修木蘭陂記》
嘉慶十二年(1807)正月,董事、舉人吳元樞等敬立《重修木蘭陂記》,碑文記載木蘭陂歷史,嘉慶十年(1805),莆田縣知縣黃甲元以奉祀生李繼勛之請,又喜監(jiān)生許文琬偕侄監(jiān)生天中樂捐洋銀三千圓,以資修葺,詳報列憲,舉人元樞等10人,共董其事。
嘉慶十一年(1806),在新任莆田知縣張鈞大力支持下重修木蘭陂,“凡堤石之沒于水者,縋以出之,甃于故處;有不及,採以補之;其罅漏則蠣灰以縫之,縱橫累巨石于萬金橋之馬頭,以實其中。廻瀾橋增盈尺,新李、錢二廟,又擴馮仙廟而大之,林進士與黎主簿原配食于馮,后以廟狹,改附于錢,議者以為非禮,今復其舊而遷焉。”
工程起于嘉慶十年(1805)十月,于嘉慶十一年(1806)春告竣。花費洋銀三千多圓。碑末列舉此次工程有功官員以及諸位董事芳名。
16、關(guān)陳謩撰《重修木蘭陂》
此通碑于1922年3月,由邑人、前刑部主事關(guān)陳謩撰書。碑文記載1919年秋,“颶災陂堤崩壞數(shù)十丈,為患滋大”。是年黃石東角堤亦壞,紅十字會理事長英醫(yī)士華實先生修之,事竣。莆田縣知事包偉請續(xù)修木蘭陂,自1919年10月興工至12月告竣,共用三萬零七百九十角。碑末刻諸位董事、勸募員、監(jiān)工芳名。
17、郭沫若書《木蘭陂詩碑》
1962年秋,郭沫若來莆田視察,游覽木蘭陂,“見陂畔有錢妃廟及李長者祠,李祠中有林從世與僧智日從祀。成詩以紀之”。
《木蘭陂組詩》及序是郭沫若先生于1963年9月底寄來,同年,莆田縣派人勒碑豎立李宏廟內(nèi),今移存立于木蘭陂碑廊。
18、莆田縣人民政府立《木蘭陂重修碑記》
1988年5月1日,莆田縣人民政府立《木蘭陂重修碑記》。碑文重點記載1984年起“大規(guī)模修葺,歷時四載,畢于一九八七年。計整修廻瀾橋進水閘兩岸護堤一百四十米,翻修萬金橋進水閘,羽墻、道流堤一百一十米。共投工六萬五千工日,其中技工一萬七千工日,完成土石方三萬立方米,其中石方一萬一千立方米,工程費用四十八萬五千元。莆田縣木蘭陂始建于宋治平元年,竣工于元豐六年。”
19、福建省水利水電廳立《木蘭陂重修碑記》
1997年元月,福建省水利水電廳立《木蘭陂重修碑記》。碑文記載木蘭陂歷史,及歷朝大修情況:“九百多年來,幾經(jīng)歷年洪水大潮,不斷沖擊,建筑物損壞嚴重,僅明清三百九十三年間,計大修十一次,民國廿四年亦大修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整修加固達八次之多……共投入資金一五八點四萬元。”
20、莆田市人民政府、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指揮部立《木蘭陂重修記》
2009年,莆田市人民政府、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指揮部立《木蘭陂重修記》。碑文重點記載:“莆田市人民政府報請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批準,結(jié)合文物保護加固了木蘭陂,修繕了廻瀾橋、萬金橋,就地抬升平移重建了木蘭陂紀念館、錢四娘廟和馮智日紀念堂,新建了連接木蘭陂紀念館和錢四娘廟的碑廊。”詳細記載文物修繕和保護工程項目。
木蘭陂南廻瀾橋旁石刻
21、清代余飏撰《重修木蘭陂萬金陡門、錢李二廟功德碑》
此通碑于康熙六年(1667)三月,由前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余飏撰書,碑文記載木蘭陂及北岸萬金陡門歷史,南岸有錢妃、李宏二廟。興化府知府沈延標和莆田縣知縣陳公主持重修木蘭陂萬金陡門、錢李二廟。碑末刻此役有功官員及諸位董事芳名。
22、明代董彬書“廻瀾橋”碑
明永樂十二年(1414)二月,興化府通判董彬重修木蘭陂工程告竣,在木蘭陂南廻瀾橋畔親書“廻瀾橋”,并勒石立碑。上款“永樂甲午(1414)二月吉日立”,下款“承直郎興化府通判董彬書”。
23、明代林達隸書“木蘭山”石碣
明正德四年(1509)二月,南京吏部考功郎中林達游覽木蘭陂,在南岸隸書“木蘭山”石碣。上款“明正德四年(1509)仲春吉日”,下款“愧吾(林達)書,此溪主人立”。
▲達書“木蘭山”石碣
▲明代“廻瀾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