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稱謂的合稱,大體因為關系密切、經常一起稱說,約定俗成。莆仙親屬稱謂中的合稱,大致有以下這些。與普通話相同的不列。
1、大公大媽(曾祖父曾祖母)阿公阿媽(祖父祖母)郎罷娘妳(父母親)兄弟囝(兄弟倆)姊妹囝(姊妹;姊弟;姊妹兄弟。俗話quot;姊妹囝講相思話quot;比喻不能做于對方不利的事情。多用于關系密切但不是親屬的人)兄妹(哥哥和妹妹)公孫(祖父和孫子/女)媽孫(祖母和孫子/女)公子孫(祖父、父親和兒子;泛稱三代人。比喻一群人年齡相差很大或一批東西大小懸殊)郎罷囝(父子)娘妳囝(母子。俗語quot;娘妳囝無份外quot;,意思是母子之間能互相諒解)男女囝(子女)囝孫(兒子和孫子。泛稱后代。俗語quot;做鬼輒勿會捉囝孫quot;指即使人死了,變成鬼,也不會去抓自己的子孫)兄嫂(哥哥和嫂嫂。也說成阿兄阿嫂)阿姊阿姊夫(姐姐和姐夫)依妹依妹夫(妹妹和妹夫。“依”反映福州話的影響)阿伯姆媽(伯伯和伯母)阿叔阿嬸(叔叔嬸嬸)阿姑姑丈(姑姑和姑丈)叔侄(叔叔和侄兒/女)姑孫(姑姑和侄兒/女)叔伯兄弟囝(堂兄弟)叔伯姊妹囝(堂姐妹)兄弟叔侄(同祖父的弟兄)
2、老公媽(夫妻倆)老公囝(丈夫和兒女)老媽囝(妻子和兒女)囝新婦(兒子和媳婦)大家官(公公和婆婆)大官新婦(公公和媳婦)大家新婦(婆媳倆。俗話quot;大家新婦有有話quot;意思是婆媳間有摩擦)伯細嬸(妯娌倆。俗語quot;姊妹囝做伯細嬸quot;指姐妹倆分別與一對弟兄結為夫妻)小姑嫂(姑嫂)小郎嫂(叔嫂)丈儂丈姆(岳父岳母)丈儂囝婿(岳父和女婿)
3、外公外媽(外公外婆)舅公舅媽(祖母的弟兄和他的妻子)阿舅阿妗(舅舅和舅母)阿姨姨丈(姨夫姨母)舅甥(舅舅和外甥)硬表軟表(姑舅表兄弟)
這些合稱已經固定下來了,大部分都發(fā)生了連讀音變。其語素前后次序尤其不能顛倒,如不能說quot;侄叔quot;、quot;老媽公(其意義與老公媽不同)quot;,而quot;囝孫quot;和quot;孫囝(孫子)quot;不同。莆仙親屬稱謂合稱中語素的排列要遵從以下原則:
1、不同輩分合稱,長輩在前,晚輩在后。2、不同輩分合稱,有時忽略晚輩的性別。如媽孫、叔侄、舅甥。3、同輩分合稱,直系先于旁系。先親后疏。如小姑嫂、阿姐阿姐夫、阿姨姨丈。這條原則優(yōu)先于4、同輩分合稱,年長者先于年幼者。男先女后。
這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影響。另外,“公孫”、“公子孫”等又反映了舊時大家族居住在一起、quot;三代同堂quot;的生活方式。(余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