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彬
翁志鵬/攝
光陰荏苒,彈指之間,已過了40多年。
也許是與從事的職業有關,或許是對媽祖的特別敬仰之情,從1981年起,我就開始與媽祖文化結緣。
當時,媽祖文化的概念剛剛提出來。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作為一個中國民間文藝家,我在廣泛搜集媽祖故事的過程中,發現了媽祖從人到神的文化軌跡和東方海洋文化的特征。
當時的文化單位是真正的清水衙門,文化經費捉襟見肘。為了把3年間苦心搜集整理的100多篇媽祖的故事編輯出版,我前前后后打了九次申請專項出版經費的報告但都杳無音訊。或許是感動了媽祖女神,冥冥之中助力,有一次,在新加坡擔任福莆仙文化出版社社長的江口籍華僑陳明宗回莆田向我要一些莆仙歷史人物的資料,在交談之中偶然提起媽祖故事集的出版之事,他滿口答應支持。1985年9月,《媽祖的傳說》第一版由江口港下媽祖廟董事會資助付梓問世。此書收入了媽祖的傳說故事86篇。
此書出版后,大多流傳到東南亞華僑聚居地和臺港澳地區,引起一些反響。
1986年起,臺灣的媽祖人開始比肩接踵地來到湄洲媽祖祖廟尋根謁祖,形成了一股勢不可擋的文化潮流。基于媽祖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需要考量,市文化局交給我一個任務,與海峽文藝出版社對接,再次出版《媽祖的傳說》。最終精選50篇故事,并正式出版。
這個版本問世后,書很快銷罄,臺灣各個媽祖廟都要求購此書,后來海峽文藝出版社就把版權轉讓給臺灣出版商,據說收了一筆不菲的版權轉讓費。
從1986年到2005年,我有幸承擔了《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間歌謠集成》《中國民間諺語集成》《中國民間音樂集成》《中國曲藝集成》《中國曲藝志》《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戲劇志》《中國民間器樂曲集成》等九套全國藝術學科集成志書莆田市卷的編寫任務,幾乎走遍全市的每一個地方。期間,我特別留意關于媽祖文化的一切相關內容,民俗的,舞蹈的,曲藝的,戲劇的,楹聯的,碑刻的,故事的,林林總總,做了30多本文字記錄和10多盤音像資料。這些珍貴的資料成為后來申報媽祖信俗及其相關的2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的至關重要的素材來源。
后來,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化遺產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由于市群藝館人手緊缺,我兼任文學室主任、曲藝室主任、調研室主任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的虛銜,其實就是自己一個人在瞎忙而已。當時第一批非遺項目申報,全市就我參加全國非遺申報專業培訓,所有項目的申報材料幾乎落在自己頭上。記得第一批省級非遺申報時,媽祖信俗相關項目就占了很大的比例。在2006年首批國家級非遺項目申報中,媽祖祭典被成功收錄。
在此后的各批次省市級非遺項目申報中,我從媽祖信俗的全面系統保護出發,把曾經搜集的材料論證分析,先后成功地申報了《媽祖巡安》《謁祖進香》《媽祖傳說》《媽祖海祭》《文峰宮三獻禮》《春景齋菜》《媽祖宴》《媽祖筵席》《媽祖道場》《媽祖香道》《媽祖頌經》等項目。可以說,媽祖信俗的保護體系近20個代表名錄已經組成了一個文化方陣,蔚為壯觀。這些項目的內容足以匯編成一冊厚厚的專著。
非遺項目申報是一種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從立項論證、歷史考證、內容概括、特征描述、價值體現、譜系建立、存續狀況乃至保護計劃,求真求實,言簡意賅,必須反復推敲修改。特別是申報材料沒有個人署名,純粹是一種苦差。雖然有些稿酬,但對我這個“大煙鬼”而言,只是賺點煙錢罷了。幾個摯友常勸我:“既然愿意一天用三五包煙去燃燒生命,何不去著書立說,揚名立萬,做非遺項目還是讓別人去吧!”但我真放不下心,尤其是媽祖文化的項目,總覺得有責任去做好。至于個人的名望,我從來就看很淡。
有點可聊以自慰的是,除了媽祖信俗非遺申報之外,我也曾參與過《媽祖信俗》《湄洲媽祖祖廟志》等專著的編寫工作,也撰寫發表過《媽祖楹聯鑒賞》《媽祖吉祥物鑒賞》《媽祖筵席》等專文。
在藝術創作方面,以媽祖為題材的作品也有所收獲。2000年,文枕琴表演唱《海峽通途》(林成彬 詞 黃福安 曲)榮獲福建省委宣傳部授予的一等獎,并參加全國交通系統文藝匯演。2001年,歌曲《海邊的期待》(林成彬 寥愛真 詞 寥愛真 曲)獲第二十屆中國電視金鷹獎。2009年,莆田戲清唱曲《媽祖女神應笑慰》(林成彬 詞 陳承恩 曲 黃寶珍 演唱)搭上“神舟七號”飛船升空唱響天籟。
感恩媽祖,她的高功、懿德、大愛永遠感動著我,給我力量,給我體魄,給我靈感,給我收獲。
感恩媽祖,在媽祖文化交流中,我有幸與許許多多的媽祖人有過交往,并結下友誼,建立真情。
感恩媽祖,在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活動中,我有幸與她同行,游歷異邦,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
感恩媽祖,我雖然已退休多年,但身體還算健康,還會為媽祖文化做一些有益的小事。
感恩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