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宋史包拯傳》得知包拯的生平事跡,在中國無人不知包公,包公者,包拯也。
他出生于安徽廬州合肥人,姓包名拯字希仁,一生活到64歲,先是讀書,后來中了進士,以后當官,從大理寺平事開始,做到樞密副使,死時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最為人知的官職是東京開封府行政使官,當時的叫法是“權(quán)知開封府”。權(quán)知是實是臨時主持的意思,而且時間短前后不足一年半。包拯是清官,仕途順利,宋仁宗皇帝非常了解包拯的忠誠就聽得進尖銳的意見,這是包拯的幸運。
宋仁宗在位時包拯任監(jiān)察御史,后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xué)士樞密副使,他性情峭直“惡史苛刻”,也就是包青天鐵面無私,一身正氣。他一生都在與貪官作斗爭,他有一篇給宋仁宗的奏疏叫《乞不用贓吏》,他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清醒地看到“今天下郡縣甚廣,官吏至眾,而贓污揭發(fā),無日無之”。他主張一切臣僚犯法貪污都要從嚴治罪,不稍寬宥,即使遇到大赦,也永不錄用。他認為一旦陷入贓濫,就失人道,就會像禽獸妖魔一樣,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那就不再是人,枉為人生。
他時刻盯著自己,“堅持自律”,同時也盯著別人。當官后更是嚴格要求自己。“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cè)耍骄訜o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臨死前還不放心說:“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者,不得放為本家,死不得葬大墓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
包拯膽大包天,就是叫鐵面無私,不但雞鳴狗盜之徒他敢鍘,貪官污吏他敢鍘,就連皇親國戚他也敢鍘。包拯的過人之處就是能按照國家法規(guī)法律辦事,大公無私,該動真格的哪兒該做樣子,老百姓動不動就把他抬出來,把許多威望加在他的身上,用他來懲辦貪官。
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是每個當官者認識都準確到位,“笑廉不笑貪的榮辱錯位,尤其令人擾慮,對反腐敗形勢估計也有錯位,所以要充分認識反貪斗爭的長期性,以黨風(fēng)廉政的實際行動,取信于民、做到兩袖清風(fēng)出現(xiàn)更多的包拯,我們呼喚包公那樣鐵面無私的清官。 (吳春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