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節,中國人最喜歡把“福”字貼在大門扇板上。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個家庭的門面,是一個莊重恭敬的地方,貼上“福”字,有“迎福”,有“接福”、“祝福”之意。
“金壽富貴之謂福”(《韓非子》)。“福”字富有傳統意義,甲骨文的“福”字雙手捧酒,是國人逢年過節最常用的字。“福”字還包含四個含意:左“衣”旁意為有衣穿,“一”為有房住,“口”為有得吃,“田”有田地,有了“福”就可以安居樂業。
我省是全國唯一帶有“福”的省名,即福建省,省會福州也是唯一帶“福”的省會,下屬縣市如福鼎,福安,福清等,都帶有“福”字。在我們家鄉,很多人還喜歡把子孫的名字與“福”家攀緣。我們村里就許多人的名字粘“福”:“永福”、“祖福”、“步福”、“福妹”hellip;上了中學,帶“福”字名字的同學就更多了:“福來”、“福全”、“福英”、“天福”、“金福”、“福田”hellip;
據東漢劉熙《釋名》中說,將“福”字與過年聯系在一起,并非現代人之發明。這與姜子牙封神有關。相傳有一年除夕,姜太公走了背運,其妻離家而去。后來姜太公手握了“封神榜”,妻聞之而歸,叫姜子牙給她封神。姜太公說:“娶了你,讓我家窮了一輩子,不能封你神。”妻大吵大鬧不止,姜太公只好封她為“窮”神,并規定不許她到貼“福”字的人家去。從此,怕窮的老百姓,為了防備窮神,惡鬼進門,過年時都在自家大門上貼上“福”字。
大抵是祈福驅禍的心理作祟吧,有些人過年時,卻把“福”字倒著貼。“福”字倒貼,也不是現代人的創舉。它始于清代。相傳有年春節,恭親王府的大管家派家丁把“福”字貼在大門上,那管家目不識丁,給貼倒了。恭親王怒甚,欲鞭懲罰。那管家能言善辯,忙跪地說:“恭親王壽高厚福,如今福已到(倒)了,此乃吉兆。”恭親王聞之,化怒為喜,還賞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兩銀子。于是,從此時起,凡過年,王府必倒貼“福”字。人們也紛紛仿效,以圖吉利。
祈福驅禍,祥和美好,使人們的期盼和愿望。倘要給春節選個最合適的字,當屬“福”字了。如今,人們不僅把“福”字貼在大門扇板上,還貼在廚房、衣柜、電冰箱等最顯眼的正面。隨著社會的進步和諧,人們的審美和文化品位也與時俱進了。年貨市場的“福”字,五彩繽紛,圖案各異,讓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為人民群眾過年增添了不少歡樂氣氛。 (蔡柔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