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林錦堂
500年前,莆田出過一位“神童”——戴大賓。
據傳,戴大賓出身書香門第,從小勤奮好學,聰明過人,三歲就學背詩文,五歲便能吟詩作文,尤善聯詩作對,故被人們稱為“神童”。
據《明史·選舉志》載:“明代科舉沿唐、宋舊制,而稍變試士之法。正德三年戊辰(1508)科名錄,第一甲三名:呂柟、景旸、戴大賓。”《福建通志》記載:“莆田縣戴大賓,會試第二人,殿試第三人。”《莆田市志》和《莆田縣志》只記載:“戴大賓為正德三年戊辰科進士。”明代馮夢龍編著的《古今譚概·談資·戴大賓對》載:“戴大賓,八歲游泮;十三中鄉試;十四以探花登第。”
《明武宗毅皇帝實錄》載:“命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焦芳,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王鏊,都察院掌院事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屠滽,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劉宇,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楊廷和太子少保吏部尚書許進、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梁儲、戶部尚書顧佐、刑部尚書王鑒之、工部尚書李鐩、通政使司通政使王敞、大理寺卿張鑾充廷試讀卷官……”該卷還記載:“癸亥,授第一甲進士呂楠為翰林院編修撰,景陽、戴大賓為編修;二甲第一名焦黃中、三甲第一名胡纘宗,俱為檢討。”
時任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王鏊,是戴大賓廷試考試官。他在《震澤集卷四》中提到,大賓閩人年十三舉鄉試第二人,并收錄了《贈戴大賓》一詩:
頭發毿毿額半過,十四尚少十二多。
鄉書已中異等科。
胸中經史誰告詔,下筆波濤翻浩浩。
老儒縮手稱難到。
天之所假信已奇,便與古人爭先馳。
慎勿蹉跎若我為。
王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人稱震澤先生。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探花。授編修。正德初官至吏部左侍郎,入內閣參預機務,遷文淵閣大學士。卒贈太傅,謚文恪。博學有識,善詩文,其文章典雅,議論明暢。著有《姑蘇志》《震澤長語》《春秋詞命》《震澤集》《史余》等。由此可見,戴大賓的出眾才華,深得王鏊的賞識,才有《贈戴大賓》一詩。
據考證:戴大賓(1489—1509),字賓仲、寅仲,莆田人。他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中舉人,時年13歲;明正德三年(1508),會試第二,殿試第三(探花),時年20歲;授翰林院編修,被稱為“少年進士”。明正德四年(1509),告假返家奔母喪,不幸在歸途中病逝,得年21歲。然而,馮夢龍編著的《古今譚概》載:“戴大賓,八歲游泮;十三中鄉試;十四以探花登第。”僅作民間故事趣談。
戴大賓是明代才子,有“神才、奇才、英才”之稱。他的許多巧對軼聞,雖歷經500余年,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諸如“月圓,風扁”“鳳鳴,牛舞”“未老思閣老;無才做秀才”“水淹水南水牛;土涂土坂土鰍”等。
在湄洲媽祖祖廟寢殿有一副奇聯:“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戒,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朝音”。此聯就是明代戴大賓題寫,堪為一絕。莆田郭氏宗祠“見虜單騎,遠祖忠貞昭日月;旌閭雙闕,先人孝德動乾坤”楹聯,也是出自戴大賓。
戴大賓游九鯉湖風光時,詩興正濃,寫下了《詠九鯉》,詩云:“云霞莽相逐,水天同一色。何處有瑤花?湖空秋月白。”詩意優美,情融于景中,贊美九鯉湖艷麗多姿的美景。
戴大賓是莆田家喻戶曉的人物,被后人稱為“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