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是莆田的“天邊海角”,是莆田大陸的東南突出部,是有名的貧困鄉。常與海沙海水為伴,平海春夏多南風,秋冬多北風。多南風由于常吹勁吹,南風時沙被吹上平海前,越吹越多,海沙在平海前海灘上越堆積越高,高至街上。臺風時,海水、海沙一齊來,海沙埋沒街上店鋪,海水加狂風沖開店門,海沙涌進店鋪內,風停水退后我去看時,店門扇整個脫框了,海沙堆積整個店內快到樓板上了(當時店家住戶都關門躲開了),店內的海沙要挖挑幾天才清完。這是1958年發生的事(我當時還向廣播報刊寫報道,還發表出來)。秋冬北風時,平海前的海沙就被風吹水拖漸漸下降了,最終海底海泥都露出來了,若從平海街店面下去,退流時要斜斜地下坡去,不知比店面還高的海沙哪里去了。從平海西去是江堤,嵌頭兩村,江堤被沖成一個港灣,建個江堤鹽場,嵌頭年年海水沖蝕,本來有一片土地長長地伸入海中,后來越來越短了,人們把嵌頭宮蓋在這片土地上,想嵌住海水侵蝕土地,結果嵌頭宮下的土地也被沖沒了,嵌頭宮也被沖沒有了。
平海前過去是一條東西向的對面街,南北都蓋有店鋪,雙層樓或雙層以上,1958年南面的店鋪只剩二家能住人,其余都沖沒了,北面的店面也沒了。
平海后面后石井海面的海沙,被東北風吹過平海龍鳳山后面一直吹向江堤,我過去在江堤鄉栽上尖尾樹斜一邊遮風沙,仍遮不住,耳朵、頸、面頰都是沙,耳朵孔內,頸領內都是沙,一邊臉頰被沙打得紅腫,地上都是沙,如走沙漠一樣。就是從平海西門通埭頭直至莆田的唯一公路,離平海一公里處有一座公路橋,常被后石井吹來的海沙填滿橋洞。過了橋,上坡,海沙就沒有了。總之,平海除龍鳳山、煙墩山外,前后都有風沙。
1955年底起平海搞國防建設,國家請蘇聯專家來搞建設,為保密平海村單獨設置平海鎮(僅600多戶群眾),為莆田縣直屬的三鎮之一(即城廂鎮涵江鎮、平海鎮),脫離了埭頭區的領導。平海城四周有軍民放哨站崗,沒有路條不能進平海城。平海鎮和下屬機關干部要由中共黨員擔任。我當時擔任埭頭人民銀行營業所任副主任,負責埭頭后海邊的汀岐、潘宅、鵝頭、筶杯四鄉,1955年底調到平海搞內遷戶付款,后來設立平海人民銀行營業所,我負責建所擔任副主任,所以1956、1957、1958三年都在平海工作,銀行設立部隊專戶,部隊發工資等等,因為鱸魚茲嶼也有駐部隊,所以我每月去一次鱸魚茲嶼部隊吸儲。1958年10月1日埭頭人民公社成立,我被調到埭頭公社任財政處主任,因財稅合一,埭頭稅務所主任涂貞虎為副主任。
50年后,2008年退休辦組織到平海旅游,我看到平海大改觀,平海前對面街全沒了,可能是被海沙海水都沖沒了,在平海用條石壘起擋風沙風浪高大長石墻,從鼻尾一直筑至(即城墻遺址),高均三層樓高(十多米),內填沙土,平海前廣場如海堤團住平海村,很宏偉、壯觀,海沙再也不會飛上。
50年后,我重游平海,看到平海后的風沙也沒有了,因沿途造林植樹種上木麻黃,平海到江堤一段原沙漠地帶,成為林帶了,沒有風沙了,林帶之中,種上花生、大豆、大小麥等,每塊田二三畝、四五畝不等,之間開條人行道,可騎自行車,也可開手扶拖拉機,真是荒沙變良田了。
平海奇觀還有南臺風時能把海底都滾動了,海灘巖、沙丘巖的生成大船航道,大鯨魚道hellip;hellip; (吳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