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宗
在網(wǎng)絡(luò)的一角,一張泛黃的圖片勾起了我對三姑的無盡思念。那畫面中的小女孩,背著滿載柴火的背簍,腳下是那雙早已磨薄的布鞋,稚嫩的肩膀過早地扛起生活的重量,眼中透露出一種茫然與無助。我的心,瞬間被那份沉重與辛酸填滿。
記憶中,三姑總是天未亮就出發(fā),踏上那條通往埭頭利洋山的崎嶇小路。她的手中緊緊握著那把竹耙,那是她生活的依靠,也是她勤勞的象征。當大多數(shù)人還沉浸在甜美的夢鄉(xiāng)時,三姑已經(jīng)在黎明的微光中開始了她的勞作。
山中的清晨,鳥兒們才剛剛開始它們的歌唱,而三姑已經(jīng)在茂密的林間穿梭,尋找那些可以燃燒的柴草。她不畏黑暗,不懼寒冷,只為能多耙些柴草、松樹枝等,為家里多囤一些柴火。那黎明前的黑暗,似乎被她的勤勞與堅強所驅(qū)散,就連貓頭鷹的怪叫,也成了她勞作時的伴奏。
當太陽升起,光芒灑滿大地時,三姑已經(jīng)背著滿滿一筐柴草回到了家。她的臉上滿是汗水,但眼中卻閃爍著滿足與希望。匆匆吃過幾口“薯渣糊”,她又拿起鐮刀,出門去割豬草了。那瘦弱的身影,在陽光下顯得如此堅強。
三姑并不強壯,但她卻用那脆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那沉甸甸的背簍,仿佛就是她命運的縮影。
然而,命運似乎并未因此對她有所眷顧,生活的無情與殘酷,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些調(diào)皮的孩子,時常會欺負瘦弱的她。每當這時,我都很難想象年幼時的三姑那慌亂而驚恐的步伐,背著滿滿柴草的她,是如何在那些孩子的追逐中掙扎求生的。
好不容易,她夫家蓋起了新房,三姑卻沒有住上多長時間。那年國慶節(jié),我回老家時在大姑家見到了她,彼時的她已經(jīng)顯得非常憔悴。大姑告訴我,三姑最近總是睡不著,我心里隱隱感到有些不安,只是沒有想到那竟是我們最后的相見。三姑就那樣突然離去——而且是以我無法接受的方式,給生命畫上了休止符。
此刻我身在異鄉(xiāng),想起三姑不禁無限感傷。記得三姑走后的那個春節(jié),我如往常一樣去三姑家拜年,屋內(nèi)一切如舊,卻少了那個熟悉的身影。思念與悲痛如潮水般涌上心頭,讓人難以自持。姑丈哽咽著說出那句“大家趕緊吃菜,菜都涼了”,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
在朦朧的淚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三姑的身影。我喜歡在廚房里幫她撿撿菜或是燒燒火,那時候我們可以嘮嘮家常,她總是怕累到我。她總是把家里最好的東西拿來招待我們,卻還充滿歉意地說:“家里沒什么好吃的,將就著多吃點,要吃飽哦。”每當這時,我總是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她。然而如今,她卻離我而去,我再也無法兌現(xiàn)那個承諾。
三姑啊,您的一生都在為了家庭、為了子女默默地負重前行。清明節(jié)時,我遙寄一份思念與祝福給您。愿您在那個世界放下沉重的背簍,好好地歇一歇。愿您一切安好,愿您的靈魂得到永恒的安寧。